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73784
2025年09月04日
初次翻阅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答陶隐居论书》,只觉其书法理论深奥难解。待反复研读后,方知这封书信实为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是萧衍与陶弘景两位大家关于书法真谛的深度对话。米芾曾评价此书"发前人所未发",足见其在书法理论领域的开创性价值。 这封书信以问答形式展开,系统阐述了"神采论""筋骨论""天然论"三个核心观点。萧衍在回信中深入探讨了书法艺术的本质追求,解答了当时书法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如何理解书法的神韵?怎样把握笔墨的力度?自然与法度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神采论"部分强调书法要以神采为上。萧衍认为,优秀的书法作品应当超越形似,追求内在气韵的生动表达。我对此深有共鸣,在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时,常感其笔画间流动的生命力远非单纯模仿外形所能企及。真正的好字,确实需要创作者将精神气质灌注于笔墨之中。 "筋骨论"阐述了笔力与结构的关系。萧衍主张书法既要有"筋"的柔韧连贯,又需"骨"的挺拔有力。这让我想起练习颜真卿楷书时的体会:过分追求笔画的粗壮反而失了灵动,而过于纤细又显得软弱。理想的书法应当如健康的人体,骨肉匀停,刚柔相济。这种辩证的审美观至今仍对书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最令我深思的是"天然论"部分。萧衍提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主张,认为最高境界的书法应当回归自然本色。这不禁让我反思当代书法教育中过分强调技法的倾向。真正的书法大师,其作品往往在纯熟技法之外,更流露出独特的个性气质。就像王羲之酒后所作的《兰亭序》,那份率真自然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 萧衍在信中展现的书法美学思想,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讨论,上升到了艺术哲学的高度。他将书法与人品修养相联系的观点,让我联想到"书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在数字时代重读这些文字,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当然,我们在研读这封书法理论书信时,也要注意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南朝时期书法审美崇尚"飘逸"的风格倾向,与当下多元化的书法审美标准必然存在差异。重要的是领会其中永恒的艺术规律,而非拘泥于具体的风格要求。 通过反复研读《答陶隐居论书》,我逐渐理解了书法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笔墨技巧,更在于精神境界的修炼。萧衍提出的这些观点,至今仍能给书法爱好者以深刻启发。每当我提笔临帖时,都会不自觉地以这些标准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作品气韵的表达。 这封书信最珍贵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层内涵。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心体会萧衍笔下的书法之道,不仅能提升书写水平,更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滋养。或许,这正是古典书论穿越时空依然焕发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答陶隐居论书
知书房
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著
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一卷。为奏御之作。论述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等六种书体的特点、创始者、代表书家。其后论述执笔之法,认为“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甚为精当。是书陈振孙在《直斋书解题》中作《六体论》。所著六体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叙述各书体源流,评论各体体势特点,颇精要。认为大篆法于鸟迹,史籀所造,李斯、蔡邕嗣之。其体势若鸾凤奋飞,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谓小篆乃李斯所造,曹喜、蔡邕为嗣。镂纤屈盘,鳞羽参差,其势飞腾,其形端俨。谓八分为王次仲所造,体骨雄异,贵异尚奇。
精选书评
知书客505518
妙论,书道之真谛。狂喜、沉思、玩味!可执笔临写,可掩卷遐思,可细品单字,可纵观全篇。展笺铺墨时当读,焚香静坐时亦当读。书法家可参详,门外汉亦可参详。初学握管当研习,挥洒自如也当研习。练字不如解字,解字不如悟字。字里藏真趣,墨中见性情。一笔一画皆天机,横竖撇捺总关情。读此篇如对良师,忽觉手中毛笔重若千钧,又轻似鸿毛。
答陶隐居论书
知书房
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
知书客922554
在书法理论堆里翻找,文献太多,根本看不完。这篇《答陶隐居论书》我反复读过几遍,很多人只注意到萧衍的技巧指导,但我更在意陶弘景能对皇帝直言不讳。帝王常常听不进批评,更何况是批评自己的书法。萧衍不仅接受建议,还认真回复讨论。这种态度放在任何时代都难得。
答陶隐居论书
知书房
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
知书客209916
这书简直没法看,全是废话。正着看难受,反着看更难受。开心时不想看,烦心时更不想看。聪明人看了没用,笨人看了更没用。倒霉时看了更倒霉,得意时看了扫兴。求神拜佛不如踏实干活,学写字不如直接练字。这书就是浪费时间,别看了。
答陶隐居论书
知书房
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