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82324
2025年06月25日
最迷茫的时候翻完《古今书评》,终于明白文章好坏不过人心取舍,纸短情长,争论千年也只是各说各话。书评家用短短几页道破文章三昧,我读到三十多岁,知道文无第一,却还是想争个高下。我做不到像老学究那样引经据典,也做不到像市井之徒那样随口胡诌。总想着要真正懂得文章妙处,至少还得再读二十年书。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眼高手低。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知书房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萧衍 著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古画品录
知书房
古画品录
谢赫 著
又称《古今画品》或《画品》。 画评、 画品。南朝齐谢赫。 南朝齐梁画家谢赫著。共一卷。成书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532~549)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品评画家绘画的论著。 有《津逮》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画谱》本、《学津讨原》本、《美术丛书》本。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根据他们的艺术造诣, 分成六品: 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第二品顾骏之、陆绥、袁茜。第三品姚昙度、顾恺之、毛惠远、夏瞻、戴逵、 江僧宝、 吴暕、 张则、陆杲。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顾宝光、王微、史道硕。第五品刘顼、晋明帝、刘绍祖。第六品宗炳、 丁光。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论”,作为人物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指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品评绘画的重要著作。树立了绘画批评的典范,成为后世论画和鉴赏批评的标准, 以致“六法”一词,后来引伸成为中国画的代称,或理论、技法的总称。
精选书评
知书客458782
袁昂《古今书评》虽多碎语,盖萃当时名迹,品评群贤,亦足可观。其论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诚妙语也,发人遐想。然多褒美之词,少折中之论,似未免于阿好。所述二十五人,书法各具风神,读其文如同观其字,浮白载笔间,犹见笔墨飞舞之势。虽文辞简略,然言辞爽劲,如快剑斫阵,令人目眩。唯稍欠精核,斯为憾耳。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客286170
在书店翻到袁昂的《古今书评》,很多人关注他对书法的犀利点评,我却注意到他对不同风格的包容态度。一个评论家能做到不捧高踩低,客观评价各家所长,其实很难。现在很多人评论事物非黑即白,要么捧上天要么贬到底。袁昂能跳出这种思维,看到每位书法家的独特价值,这种眼界值得学习。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客207135
妙哉!袁昂《古今书评》,字字珠玑。吾读此书,如饮醇醪。书家尽显其骨,书评尤为传神。可当枕边书,亦可作案头册。初学书法者当读,已成大家者更需细品。得意时如沐春风,失意时如饮甘露。古来评书者众,谁敢与袁昂争锋?一笔一画间,尽是千年风骨。吾每览之,顿觉胸中块垒尽消,快意非常!论书者不知袁昂,犹如谈茶不识陆羽,岂不谬哉?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