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07135
2025年09月03日
妙哉!袁昂《古今书评》,字字珠玑。吾读此书,如饮醇醪。书家尽显其骨,书评尤为传神。可当枕边书,亦可作案头册。初学书法者当读,已成大家者更需细品。得意时如沐春风,失意时如饮甘露。古来评书者众,谁敢与袁昂争锋?一笔一画间,尽是千年风骨。吾每览之,顿觉胸中块垒尽消,快意非常!论书者不知袁昂,犹如谈茶不识陆羽,岂不谬哉?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答陶隐居论书
知书房
答陶隐居论书
萧衍 著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为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论书启九篇之一。探讨书法之论,文字简练,对书法技巧、执笔、运笔、结字、骨力、用墨、笔法等,皆有精辟论述。为临书的心得之作,也是对书法技法的概括总结。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精选书评
知书客982324
最迷茫的时候翻完《古今书评》,终于明白文章好坏不过人心取舍,纸短情长,争论千年也只是各说各话。书评家用短短几页道破文章三昧,我读到三十多岁,知道文无第一,却还是想争个高下。我做不到像老学究那样引经据典,也做不到像市井之徒那样随口胡诌。总想着要真正懂得文章妙处,至少还得再读二十年书。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眼高手低。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客797598
这书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共才几十条,每条就一句话。说王右军像仙人,说张伯英像壮士,谁懂什么意思?翻来翻去就是这种比喻。有些字还认不全。一会儿说这个好,一会儿说那个差,标准在哪?看完了还是不懂怎么评价书法。可能古人就喜欢这样写?但实在看不懂有什么价值。也许是我水平不够,但真的很难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客458782
袁昂《古今书评》虽多碎语,盖萃当时名迹,品评群贤,亦足可观。其论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诚妙语也,发人遐想。然多褒美之词,少折中之论,似未免于阿好。所述二十五人,书法各具风神,读其文如同观其字,浮白载笔间,犹见笔墨飞舞之势。虽文辞简略,然言辞爽劲,如快剑斫阵,令人目眩。唯稍欠精核,斯为憾耳。
古今书评
知书房
古今书评
袁昂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