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423969
2025年08月01日
翻开《王侍中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建安风骨特有的悲怆与锐利。王粲的文字像一把双刃剑,一面闪烁着汉末士人的忧患意识,另一面却始终摆脱不了对权力中心的依附姿态。这位"七子之冠冕"的文集,处处彰显着乱世文人的典型困境——既想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又不得不为生存而向政治强权低头。 那些被后人反复传诵的《登楼赋》《七哀诗》,表面看是抒发个人际遇的悲歌,细读之下却能发现字里行间暗藏的机锋。"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这样的句子,既流露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更暴露出文人渴望依附明君施展抱负的深层心理。王粲的悲剧性在于,他越是用力地书写时代的苦难,就越显示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力感。那些华丽的辞藻背后,是一个灵魂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剧烈撕扯。 值得注意的是文集中大量应制之作的违和感。当这位以《七哀诗》闻名的诗人写下"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这类颂圣文字时,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创作人格的分裂。这让我想起当代某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在私人写作中保持批判锋芒,在公开场合却不得不说着场面话。王粲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演示了这种精神分裂的经典范本,他的文集就像一面照妖镜,让后世文人总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最耐人寻味的是王粲与曹氏父子的关系。他一方面以《从军诗》等作品为曹操唱赞歌,另一方面在《初征赋》中又隐隐流露出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这种矛盾在《仿连珠》中达到极致——表面模仿扬雄的隐逸姿态,内里却暗藏对政治参与的渴望。读这些文字时,我常想:如果王粲活在今天,会不会也是个在学术理想与课题经费间挣扎的教授?历史的轮回有时精确得令人毛骨悚然。 文集中那些公文奏章尤其值得玩味。当王粲以侍中身份撰写《务本论》时,那个在《登楼赋》里慷慨悲歌的诗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熟练的官僚文书写手。这种角色转换的流畅程度,恰恰印证了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生存逻辑。我不禁要问: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王粲?是月下独酌的诗人,还是朝堂上谨小慎微的侍中?也许答案就藏在他那篇《砚铭》里——"墨运翰染,资我文蔚",文人终究不过是当权者笔墨游戏的工具。 不过话说回来,王粲终究在体制内保留了一份清醒。《赠士孙文始》中"悠悠澹澧,郁彼唐林"的隐逸之思,《为潘文则作思亲诗》中"昊天罔极,生命不图"的 existential 追问,都证明他的精神世界并非完全被权力规训。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恰是传统文人的典型生存智慧——既不完全屈服,也不决绝反抗,在夹缝中寻找表达的空间。 掩卷沉思时,我突然意识到王粲文集最珍贵的可能正是这种矛盾性。它如实记录了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在乱世中如何周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些违心的颂圣之作与真情的悲慨之词并置的怪异感,反而构成了最真实的精神肖像。在这个意义上,《王侍中集》就像一剂苦口的良药,让每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照见自己的局限与可能。当今天的知识分子在学术与权力的钢丝上行走时,王粲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所在。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何水部集
知书房
何水部集
何逊 著
别集名。南朝梁何逊(郯城人)作。逊曾官水部员外郎,故名。原集久佚,明薛应旗有辑本2卷。又明张燮辑本3卷,附录1卷。因逊曾为庐陵王室记室,故又名《何记室集》。又明张溥辑本合为一卷。凡赋、笺、书共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1980年,中华书局据张燮本排印,作了校刊,名《何逊集》。增佚诗4首,序跋3篇。逊早年即以诗文著称,其文与刘孝绰并见重,当时谓之“何刘”,其诗与阴铿颇相似,后人谓之“阴何”。集中所存100余首诗,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写景抒情皆精妙,语言清新隽美,明净自然,颇有谢朓风致,但乏风骨,比较平弱。《临行与故游夜别》、《赠诸游旧》、《与胡兴安夜别》等诗,是其优秀之作,情真意切,耐人寻味,其中写景诸联,细致精当,工于炼字,颇有唐诗的境界格调。清沈德潜《古诗源》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诗中有不少写景名句如“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赠诸游旧》),“野岸平沙合,远山远雾浮”(《慈姥矶》)等,向为后人称道。杜甫极推许其诗,《解闷》诗中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另集中所存少量辞赋和骈文,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及其诗。
风赋
知书房
风赋
宋玉 著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精选书评
知书客195878
看了又看,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文字是好文字,但感觉差了一点什么。你要问我差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作者太爱用典了?或者是句式太规整了?读着读着就有点累。好处是确实能看出功力,坏处是这种功力让人有点负担。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客562567
这也能叫文集?汉赋写得稀烂,排比堆砌得我都替他难受。捧读时如嚼蜡,反刍时似吞针。说什么临摹建安风骨,分明是东施效颦。偏偏后世还冠以"七子"之名,可笑!列为经筵讲章是误人子弟,充作蒙学教材更害人不浅。要我说,与其硬啃这酸腐文章,不如去街头听贩夫走卒的吆喝,至少鲜活有趣。传世之作?怕不是古人眼光有问题。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客547613
魏晋风华,尽在此篇。去路迷蒙,可翻侍中集。顺读如春风,逆读似秋雨。散乱时看,整齐时品。矫龙或摇头,寒虫亦得鸣。衣冠子弟当诵,布衣野老宜吟。寻径不见路,便见王仲宣。佛不渡人人自渡,诗不解惑惑自解。仰观俯察间,忽遇指月之手。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