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推荐⭐⭐⭐⭐⭐⭐ 这是三年前第一次翻开《资治通鉴》时的情景,那时只觉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直到去年在洛阳参观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看到那块"警枕"石,才真正被这位史学家的精神所震撼;最近重读《通鉴》,特别是读到"三家分晋"这一段,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记得那天细雨蒙蒙,我站在独乐园遗址前,导游说这就是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资治通鉴》的地方。园中那块形似枕头的青石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司马光为了不贪睡,特意用圆木做枕,取名"警枕",稍一翻身就会惊醒,立即起身继续著述。这种"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治学精神,让我这个现代人汗颜。站在遗址前,仿佛看见那位身着布衣的史学家,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翻开《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的历史。司马光选择从这里写起,用意深远。他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开端,周天子竟然承认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的事实,无异于自毁礼法纲纪。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史书要叫"资治通鉴"——它不仅是记录,更是镜鉴。就像司马光在《进书表》中说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最让我震撼的是《通鉴》记载的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司马光以冷峻的笔触描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如何被猜忌蒙蔽双眼,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酿成数万人丧生的人间惨剧。"上居建章宫,召太子,太子已杀江充,发兵与丞相刘屈氂战于长安市中,死者数万人。"寥寥数语,却道尽权力斗争的残酷。读到这里,不禁想起现实中那些因猜忌而酿成的悲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记载尤为精彩。司马光详细记述了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特别是那段著名的"以铜为镜"的对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重读,更觉字字珠玑。在洛阳的魏征墓前,我仿佛看见那位敢于直谏的良臣,正在向太宗进言的身影。这种君臣相得的景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有《通鉴》记载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司马光不吝笔墨地描写了这位北宋名臣在边关时的作为:"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去年在岳阳楼看到《岳阳楼记》的碑刻,忽然明白为什么司马光要如此详细地记载范仲淹的生平——他们本就是精神相通的同道中人。 读《资治通鉴》最奇妙的感觉是,明明写的是千百年前的事,却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比如读到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安禄山时,就会想起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当代案例;看到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的记载,又会联想到某些地区的动荡局势。司马光的史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权力运作的本质。 记得在独乐园遗址的展览馆里,看到《资治通鉴》的手稿影印件,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令人惊叹。据说司马光为写这部史书,参考的史料堆满了两个房间,最后删削成三百多万字的定稿。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尤其珍贵。有时候深夜读《通鉴》,会不自觉地放轻翻页的动作,生怕惊扰了那位伏案工作的古人。 重读"赤壁之战"这一段时,我被司马光的叙事艺术折服。他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渲染火攻的戏剧性,而是冷静地分析战前形势:"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这种客观中立的笔法,反而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去年乘船经过赤壁古战场,江水依旧东流,却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司马光隐藏在史实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无论是记载"文景之治"的与民休息,还是批评隋炀帝的穷奢极欲,都能感受到他希望通过历史警示当世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智慧。每当生活中遇到困惑,翻开《通鉴》总能找到启发——或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吧。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