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25328
2025年09月04日
推荐⭐⭐⭐⭐⭐⭐ 这是三年前第一次翻开《资治通鉴》时的情景,那时只觉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直到去年在洛阳参观司马光独乐园遗址,看到那块"警枕"石,才真正被这位史学家的精神所震撼;最近重读《通鉴》,特别是读到"三家分晋"这一段,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记得那天细雨蒙蒙,我站在独乐园遗址前,导游说这就是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资治通鉴》的地方。园中那块形似枕头的青石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司马光为了不贪睡,特意用圆木做枕,取名"警枕",稍一翻身就会惊醒,立即起身继续著述。这种"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治学精神,让我这个现代人汗颜。站在遗址前,仿佛看见那位身着布衣的史学家,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翻开《资治通鉴》第一卷,开篇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的历史。司马光选择从这里写起,用意深远。他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开端,周天子竟然承认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晋国的事实,无异于自毁礼法纲纪。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部史书要叫"资治通鉴"——它不仅是记录,更是镜鉴。就像司马光在《进书表》中说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最让我震撼的是《通鉴》记载的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司马光以冷峻的笔触描述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如何被猜忌蒙蔽双眼,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酿成数万人丧生的人间惨剧。"上居建章宫,召太子,太子已杀江充,发兵与丞相刘屈氂战于长安市中,死者数万人。"寥寥数语,却道尽权力斗争的残酷。读到这里,不禁想起现实中那些因猜忌而酿成的悲剧,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通鉴》中关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记载尤为精彩。司马光详细记述了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特别是那段著名的"以铜为镜"的对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重读,更觉字字珠玑。在洛阳的魏征墓前,我仿佛看见那位敢于直谏的良臣,正在向太宗进言的身影。这种君臣相得的景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有《通鉴》记载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司马光不吝笔墨地描写了这位北宋名臣在边关时的作为:"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去年在岳阳楼看到《岳阳楼记》的碑刻,忽然明白为什么司马光要如此详细地记载范仲淹的生平——他们本就是精神相通的同道中人。 读《资治通鉴》最奇妙的感觉是,明明写的是千百年前的事,却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比如读到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安禄山时,就会想起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当代案例;看到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的记载,又会联想到某些地区的动荡局势。司马光的史笔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权力运作的本质。 记得在独乐园遗址的展览馆里,看到《资治通鉴》的手稿影印件,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令人惊叹。据说司马光为写这部史书,参考的史料堆满了两个房间,最后删削成三百多万字的定稿。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尤其珍贵。有时候深夜读《通鉴》,会不自觉地放轻翻页的动作,生怕惊扰了那位伏案工作的古人。 重读"赤壁之战"这一段时,我被司马光的叙事艺术折服。他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渲染火攻的戏剧性,而是冷静地分析战前形势:"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这种客观中立的笔法,反而让历史更加真实可信。去年乘船经过赤壁古战场,江水依旧东流,却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司马光隐藏在史实背后的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无论是记载"文景之治"的与民休息,还是批评隋炀帝的穷奢极欲,都能感受到他希望通过历史警示当世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智慧。每当生活中遇到困惑,翻开《通鉴》总能找到启发——或许这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吧。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汉官六种
知书房
汉官六种
孙星衍 著
10卷。清人孙星衍校辑。包括《汉官》1卷,东汉王隆撰;《汉官解诂》1卷,东汉胡广注;《汉旧仪》(又称《汉官旧仪》)2卷,东汉卫宏撰;《汉官仪》2卷,东汉应劭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或省称《汉官典仪》、《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1卷,东汉蔡质撰;《汉仪》1卷,吴丁孚撰。以上6种,原书早佚,经孙星衍校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汉旧仪》上下两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乐大典》本,孙氏校证后,又别作《补遗》2卷附后。6种之中,《汉旧仪》、《汉官仪》分量最大。《汉旧仪》专载西汉一代,以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祀典、皇帝诸侯丧葬等杂事。其余5种则仅记两汉官制。此6种书虽已非完篇,但仍不失为探讨两汉官制与礼仪制度之重要资料。
续资治通鉴
知书房
续资治通鉴
毕沅 著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大唐创业起居注
知书房
大唐创业起居注
温大雅 著
唐温大雅撰。大约在唐武德九年 (626) 前写成此书,凡3卷。记述李渊父子创建唐王朝的经过。第一卷记他们起兵至发引48日之事。中卷记他们自太原攻克长安126日之事。下卷记李渊摄政至即帝位183日之事。叙述了李渊打败历山飞、智胜突厥、又长驱直入长安,一路纪律严明,赈济穷困,选任贤能,清理狱讼,以及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勒死隋炀帝,直至宇文化及失败,李渊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武德等事。书中多次提到李密、称颂他 “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赈贷贫乏,敬礼宾客”。书中并与一般唐代史书多只记二郎,而删去大郎不同,多次将建成与世民并提。作者温大雅,曾随李渊起兵,任记室参军,专掌章表书记文檄。所记多为亲身经历。又在秦王任太子之前写成此书,因此得以如实反映历史实际。《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藕香零拾》、《山右丛书初编》、《丛书集成初编》 均收此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今人李季平、李钖厚的点校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158735
从三月开始看这本书,到十月才看完。中间经常看不懂。司马光的文字很难读。我查了很多资料,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关于战争的部分,很多人物和地名都记不住。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是我看不太懂。有时候看了一整天,也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我只能勉强看完,但是收获不多。甲辰年十月记。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客296858
在紫禁城的书架上翻检,千年兴衰扑面而来。《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常人总叹服司马光的史笔如椽,我却独独感念那些在昏聩中幡然醒悟的帝王。唐太宗闻过则喜,宋仁宗夜半改诏,这些瞬间比任何雄才大略都更动人。权力最易蒙蔽双眼,能在至尊之位保持清醒,实乃人间至难。每读至此,便觉历史长河里闪烁着人性的微光。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客155185
这部史书,真的好。宏大、仔细、真实。可以按月读,可以按年读,可以选读,可以全读。做官应该读,百姓也可以读。聪明人能看懂,普通人也能看懂。失败时要读,成功时也要读。背历史不如懂历史,记历史不如用历史。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