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77980
2025年09月04日
谈及《资治通鉴》,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纵横捭阖的帝王将相、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智慧光芒的治国方略。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被教科书束缚的读者,我常常被这部编年体巨著中那些鲜活的细节所吸引——那些被正史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命运,那些在朝堂辩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甚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天气记录,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记得第一次翻开这部大书时,我原以为会看到枯燥的政治说教,却意外发现司马光笔下的历史竟如此生动。他写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不仅记录其"舞文巧诋"的办案手段,更细致描写了这位权臣最后在政治斗争中"引刀自决"的戏剧性结局。这种不避讳人性复杂面的笔法,让历史人物从纸面上站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看似闲笔的记载:某年某月"大旱""蝗虫起",或是某地"桃李冬华"的反常天象。这些自然现象的记录,不仅为历史事件提供了背景,更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在天人感应的思维框架下理解世界。 作为一个习惯在阅读时天马行空联想的读者,我常常会想:如果生活在司马光笔下的某个时代,会是怎样的体验?比如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作为一个普通书生,是否真能感受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气象?又或者身处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目睹"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的惨状时,会作何感想?这种将自身代入历史情境的阅读方式,或许不够学术,却让那些遥远的年代变得触手可及。 司马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保持了史家的客观冷静,又处处流露出对治乱兴衰的深刻思考。他写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时笔端含情,记唐玄宗晚年昏聩时又暗含惋惜。这种克制的抒情方式,比直白的道德评判更有力量。我特别欣赏他在记载重大事件后附上的"臣光曰"评论,这些文字既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见识,又保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比如他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批评,对唐太宗"纳谏如流"的赞赏,都体现出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 有趣的是,这部旨在"资治"的史书,反而因其详实的记录而保存了大量社会生活的细节。书中关于物价波动、漕运改革、科举制度的记载,都成为研究古代经济社会的珍贵素材。作为一个对日常生活史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在这些看似枯燥的行政记录中发现惊喜。比如记载唐代宗时期"米斗千钱"的物价数据时,连带描述了当时百姓"有易子而食者"的惨状,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动荡年代的社会图景。 《资治通鉴》最打动我的,是司马光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他记录玄武门之变时,既写李世民被迫反击的无奈,也不讳言其诛杀兄弟的残酷;叙述武则天称帝时,既肯定其治国才能,又批评其任用酷吏。这种不简单贴标签的叙事方式,展现出历史的多维面相。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或许不必完全认同司马光的价值判断,但他这种力求全面呈现历史真相的态度,至今仍值得敬佩。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重读这部编年体巨著别具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一堆孤立的事件,而是环环相扣的过程;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具体语境,理解制度变迁需要长时段的观察。每当我被当下某个热点事件困扰时,翻开《资治通鉴》总能获得某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原来类似的情节,早在一千年前就已上演过;而人类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古今并无二致。 这部书写了十九年的巨著,最终成为映照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司马光用他严谨的史笔告诉我们:历史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盏明灯。在这个意义上,《资治通鉴》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教科书,更是每个普通读者理解中国文明的钥匙。每当我合上书卷,那些曾经鲜活的历史场景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而司马光埋首书斋、笔耕不辍的身影,也成为了中国史学传统最动人的象征。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汉官六种
知书房
汉官六种
孙星衍 著
10卷。清人孙星衍校辑。包括《汉官》1卷,东汉王隆撰;《汉官解诂》1卷,东汉胡广注;《汉旧仪》(又称《汉官旧仪》)2卷,东汉卫宏撰;《汉官仪》2卷,东汉应劭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或省称《汉官典仪》、《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1卷,东汉蔡质撰;《汉仪》1卷,吴丁孚撰。以上6种,原书早佚,经孙星衍校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汉旧仪》上下两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乐大典》本,孙氏校证后,又别作《补遗》2卷附后。6种之中,《汉旧仪》、《汉官仪》分量最大。《汉旧仪》专载西汉一代,以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祀典、皇帝诸侯丧葬等杂事。其余5种则仅记两汉官制。此6种书虽已非完篇,但仍不失为探讨两汉官制与礼仪制度之重要资料。
续资治通鉴
知书房
续资治通鉴
毕沅 著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大唐创业起居注
知书房
大唐创业起居注
温大雅 著
唐温大雅撰。大约在唐武德九年 (626) 前写成此书,凡3卷。记述李渊父子创建唐王朝的经过。第一卷记他们起兵至发引48日之事。中卷记他们自太原攻克长安126日之事。下卷记李渊摄政至即帝位183日之事。叙述了李渊打败历山飞、智胜突厥、又长驱直入长安,一路纪律严明,赈济穷困,选任贤能,清理狱讼,以及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勒死隋炀帝,直至宇文化及失败,李渊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武德等事。书中多次提到李密、称颂他 “恭俭自励,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积书而已,子女珍玩,一无所取,赈贷贫乏,敬礼宾客”。书中并与一般唐代史书多只记二郎,而删去大郎不同,多次将建成与世民并提。作者温大雅,曾随李渊起兵,任记室参军,专掌章表书记文檄。所记多为亲身经历。又在秦王任太子之前写成此书,因此得以如实反映历史实际。《秘册汇函》、《津逮秘书》、《唐宋丛书》、《说郛》、《四库全书》、《学津讨原》、《藕香零拾》、《山右丛书初编》、《丛书集成初编》 均收此书。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今人李季平、李钖厚的点校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155185
这部史书,真的好。宏大、仔细、真实。可以按月读,可以按年读,可以选读,可以全读。做官应该读,百姓也可以读。聪明人能看懂,普通人也能看懂。失败时要读,成功时也要读。背历史不如懂历史,记历史不如用历史。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客647726
资治通鉴三百余卷,网罗千年治乱兴衰,司马温公以春秋笔法,运高远史识,诚为经世巨制。其叙事详略得宜,论断精警,每于三分讥刺处见得七分温厚,非徒排比史料而已。尤妙在寓褒贬于简策,藏锋锷于柔翰,使暴君权相读之惕然。予每观唐纪安史之乱,未尝不掩卷太息,觉纸上犹带血腥气。后世编年之书汗牛充栋,未有能越此藩篱者。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客158735
从三月开始看这本书,到十月才看完。中间经常看不懂。司马光的文字很难读。我查了很多资料,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关于战争的部分,很多人物和地名都记不住。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是我看不太懂。有时候看了一整天,也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我只能勉强看完,但是收获不多。甲辰年十月记。
资治通鉴
知书房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