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332079
2025年06月30日
《法书论》读完了,但脑子里一片模糊。书里讲了很多书法理论,但我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作者似乎想表达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那些关于笔法的描述看起来很重要,可实际上没什么用。我试着按照书里说的去写,但写出来的字还是老样子。也许这就是本好书,只是我还没看懂。现在更糊涂了,不知道该怎么练字了。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山水序
知书房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续画品
知书房
续画品
姚最 著
一卷。又称 《后画品录》、《续画品录》。南朝陈姚最撰,其生平不详。姚最值社会动荡之际,由梁入陈。姚最对谢赫之《古画品录》所分品第不满,尤其对顾恺之被列为第三品、居陆探微之下,颇感不平,而认为顾氏绘画古今无双,故继《古画品录》而作 《续画品》。《续画品》只叙年代,不分品第,以梁元帝始,于解倩终,共录二十人。其中论断既有一人一论,亦有二人、甚至三人一论,如嵇宝均与聂松二人一论,释僧珍和释僧觉二人一论,释迦佛陀、吉底惧及摩罗菩提为三人一论,共存十六则论断。有人名下附有标注,如第一条“湘东殿下”下注曰:“梁元帝初封湘东王,尝画芙蓉图、醮鼎图。”似这类注释尚属姚氏之本文。而如 “张僧繇”条下之“五代梁时吴兴人”则绝非姚氏所注,为后人传抄时增益。姚最对二十位画家之论评多则五六行,少则三四句,气体雅隽,骈词俪句,辞采秀丽,但其内容单薄,不成系统,故被张彦远之 《历代名画记》讥为浅薄漏略,亦是实词。《续画品》 有明刊本、《画苑》本、《津逮秘书》本、《说郛》本、《砚北偶钞》本、《百川学海》 本、《美术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四库全书》 本。
精选书评
知书客498782
奇文,书法之混沌。难懂、难解、难消化。正着读不通,反着读更乱。认真看时云里雾里,随便看时一知半解。大师可能明白,普通人真难领会。练字前不想看,练字后更不想看。临帖不如写字,读论不如练字。练字实在!这文章到底在说什么?每句话都认识,连起来就不懂了。说是教写字,读着像天书。也许是我的问题,这文章真不适合我。散了吧。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客348151
暮春时节翻阅此书,费时五旬而终未卒读。所谓"法书"者,不过是堆砌典故、附会成说,前后抵牾处比比皆是。作者侈谈笔法源流,却连钟王真迹亦未尝亲见,徒以耳食之言妄作评论。至于"永字八法"之说,更属穿凿附会,古人何尝有此拘执?书道贵在神采,岂在规规于点画之间哉!甲辰春杪懒庵漫记于沪上。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客157039
书法之要义,无不详备。笔势章法,尽显其中。纵观古今大家之作,点画结体皆有规矩。用笔之道,布局之理,皆经推敲,遂成传世名帖。墨迹始于笔端,起于提按之间,神韵出于运笔之际,故王羲之有凡书贵乎沉静意在笔先之训示,所有精妙书作都是细微处用心经营所得,所有败笔都是随意挥洒所致。一笔一画,皆是功夫所在,大师学子,同守此道。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