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法之道,始于心法。不重法度者难成书家,纵有挥毫泼墨之能,亦不过是野狐禅。深谙法度者方能心手相应,故能得古人神韵,其一笔一画皆合传统规矩。能使笔墨传神即为善书,字有瑕疵当比己身病痛更令人忧心。 通晓笔法者在创作时不会肆意妄为,能够严谨克制地运笔使转,点画间亦无乖戾之气。放纵的笔势会使作品流于俗气,格调低下,终难登大雅之堂。为求新奇而破坏传统法度,这些都是不善书的表现。不从根本处下功夫,空谈创新也是徒劳,不善书就是不善书! 欲教人习字先得自身功夫扎实。最高明的书道就是遵循法度;想要提升他人书艺先得提升自己,掌握基本技法方能创作佳作。你尊重传统,你的作品自然端庄,观者也会心生敬意,这是学书正途。 视古人法帖如师如父,待后学者如子弟,历代书家皆为我师,因我乃书法传承者,为艺术而求索。临池不辍,对经典心怀敬畏,笔墨和谐方能成就佳作,能守规矩者才有创新资格,基础都不扎实妄谈创新只会贻笑大方。 最后一问:亦步亦趋临摹就是善学吗?非也。古人若有败笔,后学者都盲目效仿,能够辨别优劣,书艺就不会流于形式;法帖有失,善学者就当取其精华,如同颜真卿学王羲之那样,不要机械模仿而失却自我。若见古人瑕疵都不加辨别,那是一个真正书家该为的吗? 蔡希综《法书论》的精髓在于强调"心悟"与"手从"的辩证关系。今人学书常犯两种弊病:或拘泥形似而失神采,或标新立异而无法度。真正的书法传承,既要如对待严父般敬畏传统,又要如培育幼子般开拓新境。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皆说明法度之外更需心源活水。然这活水必须流淌在传统的河床之中,方能成其大观。
法书论
法书论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