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85350
2025年09月03日
读蔡希综《法书论》,只觉其论笔法精到,剖析锋杪之妙,非深于书道者不能道。书中推重二王,兼采众家,持论平实,不作虚语。每见其论执笔运腕之法,便知此老自家功夫甚深。后人学书者但得其中一二,已可免野狐禅之讥。可惜全本今已不传,仅存片段于《书苑菁华》中,令人扼腕。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画继
知书房
画继
邓椿 著
画论著作。十卷。宋邓椿撰。初刊于南宋时期。该书一至七卷是当时画家的传记。其中,一至五卷按画家记录:卷一《圣艺》记徽宗皇帝;卷二《侯王贵戚》记郓王等十三人,都是王侯贵族画家;卷三《轩冕才贤》、《岩穴上士》记苏轼等二十三位画家;卷四《搢绅韦布》记刘明复等四十五位画家;卷五《道人衲子》、《世胄妇女》记甘风子、宋庄等四十一位画家。六、七两卷按画类记录:卷六分《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四类,共记画家七十五人;卷七分《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四类,共记画家二十二人。卷八所记乃作者所见私家收藏的作品目录,题《铭心绝品》。九、十两卷则以杂记体裁,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画继》的最早版本是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舖刊本。现存通行的有明王世贞《王氏画苑》本、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清张海鹏《学津讨原》本、清《四库全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精选书评
知书客348151
暮春时节翻阅此书,费时五旬而终未卒读。所谓"法书"者,不过是堆砌典故、附会成说,前后抵牾处比比皆是。作者侈谈笔法源流,却连钟王真迹亦未尝亲见,徒以耳食之言妄作评论。至于"永字八法"之说,更属穿凿附会,古人何尝有此拘执?书道贵在神采,岂在规规于点画之间哉!甲辰春杪懒庵漫记于沪上。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客752197
妙笔,书论之圭臬。精微、玄妙、通透!横竖皆成章法,点画自有天地。晨起可品,夜半亦可玩味。君子得其中三昧,匠人亦得技法真传。初学入门必读,造诣精深仍需研习。描摹不如意会,临帖不如神交。神交之境!此卷虽薄,却包罗万象;言语虽简,却直指本心。每次展卷,如对古贤,墨香犹在,笔意未远。习书者案头必备,品书者心中常驻。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客332079
《法书论》读完了,但脑子里一片模糊。书里讲了很多书法理论,但我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作者似乎想表达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那些关于笔法的描述看起来很重要,可实际上没什么用。我试着按照书里说的去写,但写出来的字还是老样子。也许这就是本好书,只是我还没看懂。现在更糊涂了,不知道该怎么练字了。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