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16732
2025年07月02日
十月初开始读这篇文章,到十一月底才看完。中间反复读了四五遍,还是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文章写的是亲人去世的痛苦,但感觉情绪很混乱。作者用了很多比喻,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人更糊涂。我努力想理解其中的感情,但是抓不住重点。结尾很突然,好像没写完一样。这种文章读起来很累,但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袁阳源集
知书房
袁阳源集
袁淑 著
南朝宋诗文别集。一名《袁忠宪集》。袁淑撰。袁淑字阳源,死后追赠太尉,谥忠宪。据《宋书》本传,袁淑有文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袁淑集》11卷,其中包括录1卷,又说明“梁十卷,录一卷”,可见《隋志》所见即南朝旧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十卷。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一卷。
浮生六记
知书房
浮生六记
沈复 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最早以稿本流传,杨引传于苏州冷摊上购得仅存前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的残本,托付在上海申报馆工作的妹夫王韬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版,收入《独悟庵丛钞》中,乃此书初刻本。卷首有管贻萼、潘麐生所题的诗,以及杨引传的序、王韬跋。其后各版本皆以之为底本。民国24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的《浮生六记足本》,将王均卿在冷摊购得的第五、六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载入。1970、80年代,台湾学者吴幅员、杨仲揆及中国学者陈毓罴等人先后考证王均卿购得的两卷为伪作,今已成学术界共识。伪作者为黄楚香。
长门赋
知书房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文选》见载。赋序说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遂以重金请司马相如作赋,希图感动武帝,武帝读赋后复宠阿娇。古今一些学者据序中“孝武皇帝”谥号之起期晚于作者卒年,及“陈皇后复得亲幸”不符史实等,推断此赋为他人托名所作;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赋序或为托名者作,而赋的正文则“非相如不能作”(张惠言《七十家赋钞》)。文章首先推出一位精魂踰佚、形体枯槁的弃妇形象,点明因夫君恩爱转移和自己过于痴情造成了这位美人独居的悲剧。继而具体描绘其内心痛苦:她“登兰台而遥望”种种自然景观,将雷鸣误作君王车声,将风动误作牵帷人;她“下兰台而周览”深宫,更是触景伤情,“怅独托于空堂”;她又在洞房清夜抚琴抒怀,历数己过,于睡梦中与君王重逢;及至醒后伫望星空,终以“不敢忘(君)”煞尾。赋题取《长门》,固与陈后失宠有关,但并不囿于历史故事,而是概括了众多宫女的遭遇与痛苦,并寄予深切同情。朱熹《楚辞后语》曰:“此文古妙,最近楚辞。”赋仿楚辞之遣词造句与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以悲为美”的特征。尤善刻画心理,以实写虚,利用景物特征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委婉曲折,悲悽动人,在抒情小赋中别具一格,更不同于大赋的夸诞恢廓。此篇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选书评
知书客268255
自暮春展卷,至仲夏掩册,历时二月余,反复涵咏此文。潘安仁以清丽之笔,写至痛之情,字字凝血,句句锥心,非亲身经历丧妻之痛者不能道也。其"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二语,尤令我击节称叹。晋人重情若此,千载而下犹能令人泫然。安仁虽以貌美见称于世,然此篇哀诔之文,方见其真才实学。庚子长夏,筱堂批阅于姑苏城南。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184389
刚读完潘岳的《哀永逝文》,感觉情感有点刻意。作者写死亡,写悲伤,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够真实。文字很讲究,可总觉得在表演悲痛。再读几遍,反而觉得这种悲伤有点做作。可能作者太在意文采,忘了真实感受更重要。好的文章应该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这篇看起来是反着来的。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868757
妙文,无聊之极!苦也、闷也、烦也!竖着翻嫌长,横着翻嫌短。晴天读无趣,雨天读更无趣。学究未必懂,俗客更无趣。春风得意时不必读,穷困潦倒时也不必读。逢人不如饮酒,饮酒不如看月。看月之乐岂是此等腐儒文字能比!
袁阳源集
知书房
袁阳源集
袁淑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