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84389
2025年08月01日
刚读完潘岳的《哀永逝文》,感觉情感有点刻意。作者写死亡,写悲伤,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够真实。文字很讲究,可总觉得在表演悲痛。再读几遍,反而觉得这种悲伤有点做作。可能作者太在意文采,忘了真实感受更重要。好的文章应该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这篇看起来是反着来的。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著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反离骚
知书房
反离骚
扬雄 著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
子虚赋
知书房
子虚赋
司马相如 著
汉赋。 司马相如作。见于《史记》、《汉书》本传及《文选》卷7。《子虚赋》开篇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于是,子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了不服,一面指责他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辽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这篇赋写得虚实相间,铺陈有序。写云梦,先以“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总起,然后分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又交代“其东”、“其南”、“其西”、“其北”;在“其南”又细分为“其高躁”与“其埤湿”,在“其北”中也分列“其上”、“其下”层层深入,丝毫不乱。又注重对称,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针对《子虚赋》说:“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这篇赋写于司马相 如游梁时,写就后,传颂一时,以至汉武帝读过竟感叹不已,以为是古人杰作,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而司马相如也正因此而被汉武帝所知。这篇赋虽然对楚辞有所模仿,但又能“益以玮奇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之短长,亦不拘成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故而《子虚赋》与其续篇《上林赋》同为汉赋的代表作。
精选书评
知书客216732
十月初开始读这篇文章,到十一月底才看完。中间反复读了四五遍,还是不太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文章写的是亲人去世的痛苦,但感觉情绪很混乱。作者用了很多比喻,但效果不好,反而让人更糊涂。我努力想理解其中的感情,但是抓不住重点。结尾很突然,好像没写完一样。这种文章读起来很累,但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读下去。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268255
自暮春展卷,至仲夏掩册,历时二月余,反复涵咏此文。潘安仁以清丽之笔,写至痛之情,字字凝血,句句锥心,非亲身经历丧妻之痛者不能道也。其"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二语,尤令我击节称叹。晋人重情若此,千载而下犹能令人泫然。安仁虽以貌美见称于世,然此篇哀诔之文,方见其真才实学。庚子长夏,筱堂批阅于姑苏城南。
哀永逝文
知书房
哀永逝文
潘岳
知书客265718
在灿若星河的诗文间寻索,王粲的篇章总让我驻足。世人多赞其"建安风骨",我却独爱他笔下那股郁勃之气。这位七子之冠,能将乱世烽烟和文人风骨熔于一炉。尤其读到"登楼赋"时,那种带着血性的苍凉,非亲身经历乱离者不能为。最可贵是他身在曹营仍保持士人风骨,以文章为戈,在锦绣堆里写尽人间悲欢。这般气节文章,千载之下犹令人血脉贲张。
王侍中集
知书房
王侍中集
王粲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