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963024
2025年07月31日
有人从《声无哀乐论》里看到音乐的本质是形式之美。有人读出艺术与情感的复杂关系。而我读它时,感觉嵇康就坐在对面,用冷静的声音告诉我:别被表象迷惑。音乐本身没有悲喜,是我们的心在摇摆。这本书让我明白,面对艺术要保持清醒。一千多年前的思考,现在看依然深刻。我们总说要传承文化,其实最该传承的是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山水序
知书房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书断
知书房
书断
张怀瓘 著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美而绝举,成一家之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录古今书体及善书者名,各述其源流,记述颇详。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及其源流,系之以赞,末为一篇总论。中卷、下卷将善书者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得十二人)
论书表
知书房
论书表
虞龢 著
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书事,搜访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数,编次二王、羊欣等人书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丰富,其中所记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道德经》换鹅、掣笔不脱等遗闻佚事,成为书林佳话,久为传颂。有《法书要录》本、《墨池编》本等等。
精选书评
知书客981497
在音乐理论的长河里翻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总让我驻足沉思。世人多赞叹他"声无哀乐"的先锋见解,我却更感佩他面对礼乐崩坏时的那份清醒。当整个时代都在用音乐附会道德,他偏要拆穿这层虚伪——何等胆识!如今重读,犹见其笔端孤傲。最动人的从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乱世中坚持说真话的脊梁。可惜这般透彻,终究敌不过一个要诛心的时代。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知书客169082
嵇康此篇,真乃魏晋玄谈之绝响也。其持论新异,谓音声本无哀乐之分,皆在听者心之所感。此说一出,如拨云见日,令人耳目一新。细读之下,但觉其析理精微,辞采华茂,足见叔夜才情之卓绝。然想其终不免于司马氏之祸,文采风流竟成绝笔,读至酣畅处,未尝不掷卷而叹。彼时名士风流,今已邈焉难追,唯此文字犹能使千载之下的我辈想见其风采。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知书客866893
看了一点就不想看了。 话确实很多,但实质内容太少。明明可以简单说清楚的意思,非要绕来绕去。 设问句太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一个问题问完,又换个方式再问一遍。 概念反复讲,论述却不够深入。说到后面,还是停留在开头那几句。 读完觉得浪费时间。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