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劝学"开启智慧门,"性恶"照见人心渊。沉甸甸地翻阅,冷峻峻地思量。读荀子是个苦差,也是个打磨活。苦方能咀嚼其中真味,才能掂量其中分量;打磨方能去伪存真,才能照见思想锋芒。荀卿的《荀子》很重,文字虽然不华,但作为"正名"之书,既戳破了理想主义的幻梦,又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荀子》的重,未必是负担,思想的密度恰恰成就了它的分量,不似后来者那般浮夸,不是故作高深的玄谈,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体系,有逻辑,有论证,更有穿越两千年的思想力量。 古人著书,讲究的是个"实"字。正如荀子自己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开篇"君子曰",结语"故曰",一段论证层层推进就是思想火花的碰撞,道理在逻辑之中,警示在说理之外,立一个规矩,让你去反复推敲,让你去实践检验,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荀卿的思想有超脱之处,但更多的却是直面现实,就如同你每日面对的柴米油盐,只不过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但"人性"的观察却是相通的,是可以穿透历史迷雾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短短八个字,需要多少现实观察才能淬炼得出?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直面人性阴暗? 荀老夫子对人性的剖析,鞭辟入里,力透纸背,冷静而不失深刻,在严密论证中如明镜般照见人性本相,刹那间便洞若观火,将礼法之于人性的约束说得明明白白。深夜,读荀,不仅肃然起敬,治国之道,原来竟如此务实,但那天人相分的理性精神却在字里行间,总还是有路径可循的,有方法可操作的,就像工匠终能成器一般。读荀,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读古人书,照今世镜。不多言,不是不解,而是知道言多必失,开口就要负责,何必让轻浮之言扰乱心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的世界始终向实践敞开。"劝学",不怠;"性恶",不讳。唯有直面现实,才能让思想落地生根,有个支点,有个尺度,有个准绳,至于众说纷纭,在现实中远比书本要复杂百倍,可是合上竹简,道理依然清晰可辨。 荀子的文字像块硎石,读着读着就把思想里的锈迹给磨掉了。他不跟你谈虚的,每一句都往实处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像极了现代科学论文的写法,只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读着读着就会忘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字,那些关于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特别欣赏荀子那种"化性起伪"的实践智慧。他不空谈人性本善的幻想,而是直面人性中的自私与欲望,然后告诉你: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礼法来规范,用教育来引导。这种务实精神,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珍贵。现在的人要么把人想得太好,要么把人想得太坏,很少像荀子这样既看到人性局限,又相信改造可能。读《荀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用冷静的眼光看世界,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一味悲观,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寻找解决之道。
荀子
荀子
荀子
荀况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