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09244
2025年06月21日
自暮春至仲夏研习此卷,凡五十余日矣。后附摹本十八帧,乃近人摹拟钟王旧迹者,偶一临写而已。卫氏论书,首重筋骨,次及形势。至若执笔深浅之论、迟速缓急之道,尤得真传三味。读其文则字字珠玑,品其法则笔笔精微,诚为书学不刊之典也。至于"多力丰筋"之辨,犹有待于方家参详之。 壬寅白露珠江竹居记于禅城。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书断
知书房
书断
张怀瓘 著
三卷。书法品评著作。唐张怀瓘撰。是编系著录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定其品第,纪述颇详,是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他和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论史上的双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朋友赵僎即赞其《书断》:“统之美而绝举,成一家之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录古今书体及善书者名,各述其源流,记述颇详。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体及其源流,系之以赞,末为一篇总论。中卷、下卷将善书者分为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得十二人)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精选书评
知书客992227
真迹,古人笔法之精髓。静心时可研习,浮躁时也可研习。初学者能够领悟,老手也可精进。失败时候要读,成功时候也要读。临帖不如懂帖,写字不如明理。用笔之妙,全在于作者胸中之气。轻写下笔如游丝,重按运笔似崩石。既不刻意求工,亦不失法度。钟繇此篇将写字上升到做人境界。每个习字之人,都该放在案头时时揣摩。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客766011
钟繇的《用笔法》读来让人困惑。文字简短,道理模糊。他说用笔要如高峰坠石,但没说怎么做到。他讲横如千里阵云,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整篇看完,只觉得是一些零散的比喻。或许古人写字时真有这些体会,但如今看来总觉得隔了一层。想学他的笔法,却找不到具体方法。留下许多疑问,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客665474
读《用笔法》,不免想起那些舞文弄墨的古人。执笔如执剑,笔法如兵法,一点一画间尽是杀伐决断。今人写字,只求形似,哪知古人运笔时的意气风发?尤其读到"横如千里阵云"一句,眼前仿佛看见千军万马奔涌而来。可惜如今毛笔都已束之高阁,更遑论这般气魄。写字如此,做人亦然,少了那份骨子里透出来的力道,终究是形存神亡。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