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5132
2025年06月21日
在书店翻完这本《阮籍集》,很多人说他孤高避世,我却觉得他内心激烈。他写诗喝酒,看似逍遥,实际上躲不开时代的压迫。统治者不喜欢真话,但阮籍更不愿意说假话。他选择沉默,却用行动表达不满。这种反抗方式很无奈,但也是一种坚持。读他的文字,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窒息,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挣扎。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著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琴赋
知书房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精选书评
知书客792776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阮籍《咏怀诗》的魅力恰在于其徘徊于玄远与苦闷间的孤绝琴音,那些淬炼于魏晋风骨中的诗句,既是灵魂的独白,亦是时代的隐喻,在疏狂与隐忍的张力中,永远保留着追问生命本质的锋利。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客922029
有人读阮籍的诗,感受到"神之营营,终朝采绿"的出世之志。有人体会到"啸而歌之,临其曲而已矣"的孤傲情怀。我翻开《阮籍集》,却感觉在与一个真实的人对话。他常常不言不语,但每句话都道破世事,让我明白如何在纷乱的世界里保持清醒。魏晋风骨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那些说不出的心事,终究能在古人的文字里找到回答。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客913736
[书评]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出自阮籍《咏怀》诗中的慨叹,道尽了魏晋风骨的孤傲与悲凉,也映照着这位竹林名士在浊世中独守的精神高地。《阮籍集》中那些看似狂放不羁的文字,实则是用疏狂对抗虚无的生存智慧,在酒与诗的缝隙间,我们仍能触摸到一颗不肯随波逐流的赤子之心。
阮籍集
知书房
阮籍集
阮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