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91644
2025年07月04日
在医书的海洋里翻检,这本《温病条辨》总叫人摸不着头脑。都说吴鞠通是温病大家,条分缕析说得明白,可我怎么越读越糊涂?那些症候分类,用药加减,似乎总隔着一层纱。隔壁老张说这是中医必读,可我这门外汉,连"卫气营血"都分不清,更别提什么"三焦辨证"了。古人看病像下棋,一招一式皆有讲究,可如今这棋谱,看得人眼花缭乱。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医学源流论
知书房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 著
二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二年 (1757)。书中共分七门,为经络脏腑、脉、病、药、治法、书论、古今共九十九篇。内容涉及医学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对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等医籍有所批评。明晰医学源流,论述精确。如认为病之名成千上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故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古今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拘泥,其说皆有可取之处。其中《人参论》等论尤深切简明。徐氏强调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是徐氏一生从事医学研究的经验之谈。但论中提出“言必本乎圣经,治必本乎古法”的论点,未免有其片面性,《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有乾隆二十二年 (1756)丰松斋初刻本、1913年上海中华图书馆 《徐氏医书十三种》本、《四库全书》本。
食疗本草
知书房
食疗本草
孟诜 著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鳜鱼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
吴普本草
知书房
吴普本草
吴普 著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精选书评
知书客247445
自八月始读此书,历时四十余日方勉强卒卷。吴瑭虽号通医理,然条辨温病多穿凿附会,强分三焦而失之机械,立论每于虚处着墨,用药偏执寒凉,实非临证指南。其自矜创获处,不过是掇拾前人牙慧而稍加变易耳。医道贵在圆通,如此胶柱鼓瑟之论,徒令后学眩惑。若执此为圭臬,恐误人匪浅。庚子仲秋蛰庵漫笔于沪上。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客816825
有人从《温病条辨》中看到寒温辨证的严谨体系。有人读到的是三焦传变的精妙理论。而我在翻阅这部医书时,仿佛听见吴瑭在诊室里一字一句叮嘱着用药禁忌,教我如何在发热恶寒中辨明病机。两百年前的血泪经验不会过时,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年代,传统医学仍需代代相传。中医的智慧要牢记,中国人的健康要守护。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客278115
自八月中旬至十月末通读全书,历时两月有余。卷三、卷四专论儿科温病与妇人温病,因临床少用,仅稍加浏览而已。吴氏阐明温病三焦辨证,条分缕析,立法处方皆有矩矱,后世奉为主臬,足见其价值。其于湿热、暑温诸证辨析尤精,用药轻重缓急皆有法度。至于遵古而不泥古,因时制宜,更见其灵活处。壬寅深秋志于沪上。
温病条辨
知书房
温病条辨
吴瑭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