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04811
2025年09月04日
血色浸染的医案上,悬着多少未亡人的叹息。唐宗海执笔时,可曾听见那些被"血府逐瘀汤"耽误的冤魂在纸背呜咽?光绪年间的油灯摇晃着,将《血证论》的墨影投在青砖墙垣,恰似一剂错开的药方,在历史的长廊里洇出斑驳的瘀痕。 当这位"中西汇通派"的旗手将西洋显微镜与《黄帝内经》并置时,医林深处传来龟甲开裂的脆响。他笔下那些"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的论断,像一把生锈的柳叶刀,剖开了传统医学的经络。成都药肆的樟木柜里,血余炭与棕榈炭隔着瓷罐相望,却不知自己即将成为唐氏理论的人质——那些被强行归入"血证"范畴的吐血、衄血、便血,在阴阳五行框架里扭曲成标本般的符号。 最令人脊背生寒的,是那套循环自洽的辨证体系。当"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成为金科玉律,多少本应凉血止溢的症候,反被桃仁、红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笔者曾在故纸堆里翻到光绪二十三年某郎中的出诊记录:某富商嫡子因齿衄不止,连服七日血府逐瘀汤,终至血竭而亡。唐氏门人朱批"此乃瘀血未尽之兆",却不见砚台边凝结着童子眼底最后的惊恐。 更吊诡的是所谓"中西合璧"的虚妄。当他在《医经精义》里用"西人所谓微丝血管"附会"孙络"时,显微镜下的真实世界正在冷笑。这种将两种医学体系符号粗暴嫁接的行径,恰似给《伤寒论》套上燕尾服,既失了传统的精微,又未得科学的严谨。今日重读那些关于"血细胞如同江河之舟"的比喻,竟觉字缝里渗出缕缕暗红——那是被概念暴力割伤的学术尊严。 然则历史总是慈悲的刽子手。当我们站在现代血液病学的高度回望,那些关于"血水同源""气为血帅"的玄妙理论,终究在循证医学的X光下显影为美丽的谬误。唐宗海不会知道,他苦心构建的"血证大厦",其实奠基在四诊合参的流沙之上。当他在自序中写下"不敢谓驾古人而上之"时,成都的芙蓉花正落在未合拢的《解剖图谱》上,像一记鲜红的钤印。 如今翻动泛黄的宣纸刻本,仍能嗅到百年前的血腥气。那些被过度诠释的脉案,那些为自圆其说而扭曲的病理,都在提醒着我们:医学进步的代价,往往是整整一代病患的躯体。药碾声远,青囊已朽,唯有那些因误治而早凋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血证论"的注疏之间,成为最刺眼的朱批。
血证论
知书房
血证论
唐宗海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吴普本草
知书房
吴普本草
吴普 著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伤寒杂病论
知书房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著
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撰著的中医书。又称《伤寒卒病论》。共16卷。约成书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为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原书共包括伤寒论治和杂病论治两部分。问世之后,很快散失,后经晋代王叔和等人搜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系原书中的伤寒论治部分)和《金匮要略方论》(系原书中的杂病论治部分)两本书,流传于世。
金匮要略
知书房
金匮要略
张仲景 著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精选书评
知书客753673
"夫医之为道也,不通天地人,不足以言医;不通古今,不足以言通。"本书以脏腑为核心纲目,从气血关系阐释血证机理,其辨证思维之严谨,君臣佐使之精妙,实为医者临证之明镜。此书中对咳血、吐血、便血等三十余种血证的辨治要诀,不仅承继《内经》要旨,更融汇金元四家之精华,所载方剂切中肯綮,读之如见唐氏亲手调燮阴阳之妙。
血证论
知书房
血证论
唐宗海
知书客567482
"凡治血者,必先知血之原委,而后可以言治也。"唐宗海以此直指血证枢要,其辨治精微处尤见中医气血学说之堂奥。《血证论》融汇伤寒温病两家法脉,创"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诀,于血证分章剖理如庖丁解牛,既存古人立方之妙,复参西学解剖之实,终成晚清医学史上一柄划破蒙昧的柳叶刀。
血证论
知书房
血证论
唐宗海
知书客461586
这本书我在图书馆翻过好几遍。很多人都在说唐宗海的理论多么高明,我却更看重他记录的那些真实医案。学医的人都知道,临床经验最宝贵。一个大夫能把这些都写下来,不怕别人挑毛病,实在难得。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失败案例,对比起来更显得这本书可贵。读这些老医案,能学到的东西比教科书多得多。
血证论
知书房
血证论
唐宗海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