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这部《扬子云集》号称是西汉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实则不过是扬雄在儒家正统与个人野心之间摇摆不定的精神自白书。翻开那些佶屈聱牙的《太玄》《法言》,扑面而来的不是智慧的清泉,而是刻意模仿经典的腐儒气息——就像看到一只鹦鹉在笨拙地学舌,既失了先秦诸子的锋芒,又显露出令人不适的谄媚姿态。 从《反离骚》到《解嘲》,从《甘泉赋》到《羽猎赋》,这部文集堪称汉代文士精神分裂的标本。扬雄一面在赋体文学中极尽阿谀之能事,用"铺采摛文"的笔法为汉成帝的奢靡游猎涂脂抹粉;一面又在《法言》中板起面孔说教"君子德之为贵",这种精神上的自我阉割,恰似他笔下那只"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假清高凤凰。更讽刺的是,这位口口声声"不汲汲于富贵"的儒者,晚年却因卷入符命案吓得跳楼自杀,其言行不一的程度,简直是为"曲学阿世"四字作注脚。 在思想传承的脉络上,扬雄的《太玄》号称继承《周易》,实则将阴阳五行学说僵化成数字游戏。他把天地万物硬塞进"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的机械框架,这种看似严密的体系,不过是把活生生的宇宙塞进儒家伦理的模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他"不违圣人",恰恰暴露出这部著作最致命的缺陷——当思想沦为经典注释的注脚,再精妙的体系也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对比同时代王充《论衡》的锋芒毕露,更显得扬雄所谓"玄学"不过是庙堂哲学的精美包装。 文集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自相矛盾的篇章。《解嘲》中声称"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转眼又在《廷尉箴》里告诫"刑不可滥";一边在《酒赋》中痛陈"荒腆于酒"的危害,一边又为皇家宴饮写下《甘泉赋》这样的马屁文章。这种分裂性恰恰折射出汉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当思想自由遭遇权力碾压,所谓"大儒"只能沦为皇权装饰的花瓶。班固在《汉书》中称其"好古乐道",倒不如说是"好古"其表,"乐权"其实。 不过这部文集倒是有个意想不到的历史价值——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儒家思想官学化过程中的种种扭曲变形。当扬雄用《法言》模仿《论语》,用《太玄》攀附《周易》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思想的传承,而是学术独立性的全面溃败。那些刻意古奥的遣词造句,恰似文化专制下的精神密码,表面上是向经典致敬,实则是向权力输诚。难怪苏轼后来嘲讽"扬雄好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这种文风不正预示着东汉经学即将陷入的繁琐泥潭吗? 细读那些歌功颂德的赋体文章,会发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规律:越是辞藻华丽处,越是思想空洞时。当《羽猎赋》用"日月为之蔽亏,山川为之震荡"来吹捧皇帝打猎的英姿时,我们仿佛已经看见"罢黜百家"后知识分子想象力的全面萎缩。相比之下,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的批判精神,简直成了那个时代最后的绝响。扬雄晚年修改《太玄》时增加的"童"首,不正是这种自我阉割的最佳象征?一个把思想装点成玄奥谜语的人,终究活成了自己笔下那个"童子操刀"的讽刺寓言。
扬子云集
扬子云集
扬子云集
扬雄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琴赋
琴赋
琴赋
嵇康  著
古代艺术美学著作。三国魏晋嵇康撰。其美学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强调音乐具有永恒魅力,无盛无衰,令人不厌不倦。高度赞扬音乐的感人力量:“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粲奕奕而高逝”;“驰岌岌以相属”;“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从重雅轻俗的美学思想出发,要求琴家保持“旷远”、“渊静”、“放达”的审美心胸,并阐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各种现象变化,都由乐器的物质结构所形成,即由于“器和”、“张急”、“间辽”和“弦长”所产生的“响逸”、“声清”、“音痺”、“徽鸣”等现象,而乐器本身则总是保持其“洁净”、“端理”、“和平”的原貌。又从“怀戚者”、“康乐者”、“和平者”说明各种主观情感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感受不同,而音乐本身仍只以“中和”来统物感人。其美学观点,反映了艺术走向自觉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价值自身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于寓教于美的艺术文学观点的一种批判与背离。有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所据明黄省曾嘉靖乙酉年(1525年)仿宋刻本;鲁迅手校《嵇康集》影印本;《文选》李善注本;《嵇康·声无哀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古代乐论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