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当你翻阅邓椿的《画继》,期待看到宋代画坛的璀璨星河,却发现不过是一本充斥着个人偏见的收藏目录。他告诉你:"画之六法,气韵生动为先",却用整整十卷的篇幅记录那些讨好权贵的画师;他标榜"写生最是难事",却对真正突破传统的写意画家嗤之以鼻。翻开那些评语,字里行间都是对宫廷画师的谄媚,对民间画家的傲慢。那些被历史记住的大家,在他笔下不过是"笔墨粗疏""不合古法"的末流。 更可笑的是,他一边高呼"书画清玩",一边不厌其烦地记录每一幅画的收藏者、交易价格。当你期待看到艺术评论时,扑面而来的却是市侩气十足的账本。那些本该闪耀的艺术灵魂,在他笔下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他将绘画史硬生生写成了权贵的收藏史,将艺术的尊严践踏在名利场中。 最令人作呕的是他那套道貌岸然的评判标准。他批评李公麟"过于写实",却对徽宗那些矫揉造作的院体画推崇备至;他贬低苏汉臣"笔墨粗野",却对蔡京那些附庸风雅的藏品大加赞赏。这不是艺术史,这是一部戴着文人面具的势利眼日记。翻开这本书,你看到的不是宋代绘画的辉煌,而是一个趋炎附势者的丑陋嘴脸。
画继
画继
画继
邓椿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