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书人优劣评
知书房
古今书人优劣评
萧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翻开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恍若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有人从中看到"意在笔前"的书法真谛,有人品出"神采为上"的艺术追求。而我读到的,是一位痴迷书法的帝王在灯下细细品评历代名家时,眼中闪耀的那种纯粹的热爱。那些精准犀利的评语,不仅道出了笔墨精髓,更流淌着中国人对线条美学的独特感悟。历史文脉需要这样的火种传承,让每个提笔书写的日子,都能与古人遥相呼应。
翻开《古今书人优劣评》,眼前浮现书家挥毫泼墨的景象。梁武帝萧衍虽身为帝王,却对书法鉴赏独树一帜,用犀利笔触为后世点评诸位大家风采。皇权在此消退了威严,只留下纯粹的艺术热爱。当权者能放下身段以文会友,比之绛县老人更显风雅。尤为难得的是,他将书艺与儒学互通,点出"二王"高妙不仅在笔墨,更在文人风骨。这般眼力与胸襟,堪称帝王中的异数。
翻开这部《古今书人优劣评》,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在心头萦绕。萧衍作为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却在这部书论中展现出令人费解的矛盾特质——他既推崇"天然去雕饰"的书法美学,又在实际品评中流露出明显的帝王趣味,这种割裂感让人读来颇为踌躇。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这部作品的地位确实特殊。它像一座横跨魏晋南北朝的书论桥梁,上承卫恒《四体书势》,下启孙过庭《书谱》,却始终笼罩着层说不透的迷雾。萧衍对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评语已成千古绝唱,但细究他对其他书家的评价,又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比如他既批评"刻意求工失之自然",转头又对工整严密的楷书大加赞赏,这种反复无常的评判标准,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那些充满诗意的比喻。说钟繇书法"云鹄游天",王献之笔势"风行雨散",这些意象固然美妙,可具体好在哪里?又差在何处?作为普通读者,我常对着这些飘渺的评语发呆——就像面对一幅抽象画,明明知道是杰作,却找不到解读的门径。萧衍似乎刻意保持着皇家特有的朦胧姿态,既不愿像普通评论家那样直白说破,又忍不住要炫耀自己的艺术见解。
书中那些斩钉截铁的论断也颇值得玩味。他断言"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将书圣推上神坛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贬低其他书家。这种独断专行的评论方式,与其说是艺术批评,不如说是帝王意志的延伸。有趣的是,当他评价同时代书家时,语气突然变得谨慎克制,这种微妙的态度转变,倒让人窥见几分政治家的心机。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书中那些未竟之言。萧衍提到"古肥今瘦"的演变规律,却不肯深入剖析;论及"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又浅尝辄止。这种欲言又止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含蓄,不如说是某种居高临下的傲慢。读完全书,就像参加了一场由皇帝主持的茶会,听得许多高论,却始终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
合上书页,突然想起萧衍在评张芝书法时说过的"匆匆不暇草书"。这句话倒像极了他自己写作的状态——既是帝王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让他始终处在某种仓促的平衡中。或许这正是南朝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在门阀政治的夹缝里,连艺术评论都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这般想来,书中那些矛盾与含混,反而显露出几分身不由己的悲哀。
看完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内心反而平静下来。那些对历代书法家的精到点评,让人明白真正的艺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都是功夫。
萧衍的评论很直接。他说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说钟繇的字"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这些评价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书法的精髓。好字要有生命力,要有气势,但也要有规矩。
这本书让我想明白一件事。书法不是单纯把字写好看,而是要把心放进去。萧衍评张芝"匆匆不暇草书",意思是连草书都要认真对待。写字如此,做事更该这样。现在的人总想速成,却忘了基本功的重要。
看古人写字,最佩服他们的定力。王献之练字用尽十八缸水,智永禅师写坏上千支笔。萧衍说他们"工夫精熟",这四个字重若千斤。现在的人缺的就是这份专注,总想走捷径,结果什么都学不精。
书法的好坏,萧衍看得很清楚。他说有些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这是批评那些不守规矩的人。真正的书法要有法度,但又不能死板。就像做人,要有原则,也要懂得变通。
最让我受用的是萧衍对"天然"和"功夫"的论述。他说好字要"先临《宣示表》,以定其规矩"。意思是先学好基本功,再追求个性。现在很多人还没学会走就想跑,这是不对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练字和修身是一个道理。都要从基础开始,都要持之以恒。萧衍的评论虽然简短,但每句都值得琢磨。他说"字外之奇,言所不能尽",这句话说得真好。书法的妙处,往往在笔墨之外。
书贵神韵,人求脱俗。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