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生殿
知书房
长生殿
洪昇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6
发表书评
长生殿里的故事,世人只道是李杨情深,我倒更爱看明皇失政后的追悔与自省。那些夜雨闻铃的片段,每每读来都觉心酸。帝王将相,手握天下权柄,却要在失去一切后才明白自己的荒唐,这未尝不是一种讽刺。洪昇笔下的长安月色,照见的何止是爱情,更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宿命。每次翻到最后一折,总忍不住想: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年纪渐长,越发觉得那些流传百年的戏曲经典里藏着太多人生智慧。最近重读洪昇的《长生殿》,忽然意识到这部三百年前的作品,竟能如此精准地戳中现代人的情感软肋。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看似是帝王家的风流韵事,细想之下却映照着每个普通人对永恒之爱的渴望与困惑。
那天在长安大戏院看《长生殿》的折子戏,演到"埋玉"一折时,前排的老太太不停抹眼泪。散场后听见她跟同伴说:"这哪是演古人,分明是在演我们自己。"这话让我怔在原地。确实,洪昇笔下的爱情悲剧,表面写的是马嵬坡的生离死别,内里却是在追问:当繁华散尽,到底什么才是值得坚守的?就像我们现在拼命赚钱买房,可曾想过百年之后,真正能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小时候跟着祖父听昆曲,总嫌咿咿呀呀唱得太慢。如今自己步入中年才懂,那些婉转的水磨调里,藏着最深刻的人生况味。《长生殿》里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在"哭像"一折中唱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这句词每次听到都像有千斤重。帝王将相尚且留不住挚爱,我们普通人苦苦追逐的功名利禄,到头来又何尝不是镜花水月?
有次和做传统文化研究的朋友聊天,他说《长生殿》最了不起的,是把帝王爱情写出了烟火气。我深以为然。你看"密誓"那场戏,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对着牛郎织女星许愿,像极了现在小情侣在情人节发朋友圈。洪昇的伟大之处,就是把高高在上的宫廷秘事,变成了人人都能共情的世俗情感。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比任何物质遗产都珍贵。
现代人总说传统文化过时了,可每次看到年轻人被《长生殿》感动得眼眶发红,我就觉得先人的智慧从未远离。我们家祖辈都是票友,父亲生前最爱唱"惊变"里的【粉蝶儿】,那时觉得老派又迂腐。如今自己偶尔哼两句,突然就理解了父亲——他通过戏文传承给我的,不仅是几段唱词,更是一种面对世事变迁的从容。就像剧中李龟年唱的:"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智慧。
物质的东西终会腐朽,但《长生殿》这样的经典,经过一代代人的情感浸润,反而历久弥新。它教会我们的,或许就是在浮躁时代里,如何守护内心最珍贵的那份真情。每次看完戏走出剧场,长安街的霓虹依旧闪烁,但心里某个角落,已经悄悄住进了长生殿里的月光。
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好的作品。它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但洪昇写出了新意。他不仅写了爱情,还写了权力和道义。
看这部戏的时候,我发现洪昇很会写人物。唐玄宗不是单纯的昏君,杨贵妃也不是简单的红颜祸水。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样写让人觉得真实。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洪昇的文笔很好。他写的唱词很美,但不难懂。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悦耳。每一句都在推动故事发展,没有废话。这种功力不是谁都有的。
这部戏的结构很巧妙。前半部分写盛世繁华,后半部分写乱世凄凉。对比很强烈,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马嵬坡那段,写得特别感人。杨贵妃的死让人惋惜,但也让人思考。
洪昇写得很克制。他没有过分渲染爱情,也没有简单批判政治。他让观众自己判断。这种写法很聪明,也很大气。
我看完这部戏后想了很多。爱情和权力到底该怎么选择?个人幸福和国家责任哪个更重要?洪昇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他把问题提得很好。
这部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节奏把握得好。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看的时候不会觉得闷,也不会觉得赶。这种功力很难得。
总的来说,《长生殿》是一部值得反复看的作品。每次看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它不只是讲爱情,更讲人性。洪昇写得很用心,观众看得很过瘾。
洪昇的《长生殿》堪称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写得荡气回肠。全剧结构精巧,语言华美,既有"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缠绵悱恻,又暗含"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历史沧桑。尤为难得的是,洪昇在歌颂爱情的同时,不忘寄托兴亡之感,使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才子佳人戏,成为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杰作。每次重读,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切叹息,以及对真挚感情的永恒礼赞。
推荐⭐⭐⭐⭐⭐ 三年前第一次读《长生殿》,只觉得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就像看了一场奢华的皮影戏;最近因为研究课题重读此剧,配合着查阅了《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愈发觉得洪昇笔下的李杨爱情,不过是文人一厢情愿的意淫。
都说"南洪北孔",洪昇与孔尚任并称清代传奇双璧。但比起《桃花扇》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交织的厚重,《长生殿》就像是用金线绣花的绸缎枕头——外表光鲜,内里塞的却是糠秕。去年秋天特意去华清池遗址参观,看着那些残垣断壁,再对照剧本里那些天花乱坠的描写,只觉得讽刺至极。
全剧最令人不适的莫过于《密誓》一折。七夕之夜,杨玉环与李隆基在长生殿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般浓墨重彩的浪漫描写,完全掩盖了历史真相。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四载时杨贵妃已经三十七岁,而李隆基已年近古稀。一个白发老翁和中年妇人的爱情,被洪昇美化得如同青春偶像剧,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更可笑的是,就在他们海誓山盟的第二年,马嵬坡上这位"痴情天子"就亲自下令缢死了自己的爱妃。
《惊变》一折的描写更是荒诞。安史之乱爆发后,剧中将唐玄宗的仓皇出逃写得如同才子佳人的私奔。实际上根据《旧唐书》记载,当时长安城内"人相食,死者枕藉",而我们的皇帝陛下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还有杨国忠等权贵,光是装金银财宝的车子就用了三千多辆。这般逃难阵容,哪还有半点"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浪漫?洪昇却刻意回避这些史实,把一场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浩劫,轻描淡写地处理成了爱情故事的背景板。
最令人作呕的是《埋玉》一折。马嵬坡兵变本是历史的必然——杨国忠专权误国,杨家骄奢淫逸,军民积怨已久。但在洪昇笔下,这一切都变成了考验真爱的关卡。士兵们要求处死杨贵妃时,剧中李隆基居然说:"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这般颠倒黑白的描写,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真实情况是,当禁军将领陈玄礼表示"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时,这位"情圣"皇帝立刻就"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重读《长生殿》时,我特意对照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同为艺术创作,但白诗至少保持了"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批判底色。而洪昇的剧本却把责任都推给"奸臣误国",为李隆基开脱得干干净净。这种处理方式,暴露出作者对权力与爱情的认知何其肤浅。真正的悲剧不该是美化昏君,而应该揭示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可惜洪昇完全没能把握住这个深度。
剧中那些华丽的唱词,就像杨贵妃佩戴的珠宝,再璀璨也掩盖不了腐朽的本质。"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描写,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实录形成鲜明对比。洪昇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明明可以借鉴《桃花扇》借古讽今的手法,却选择用糖衣包裹毒药,这样的创作态度实在令人失望。
不过话说回来,《长生殿》在艺术形式上确实有可取之处。比如《闻铃》一折中"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意境营造,确实展现了洪昇的语言功力。但形式再美,也拯救不了内核的苍白。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的唐代壁画,那些画工技艺何其精湛,但描绘的不过是贵族们的饮宴游乐。艺术若不能承载真切的现实关怀,再精致也只是玩物罢了。
合上剧本,忽然想起《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个细节: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从成都返回长安,途中特意命人改道,就为避开马嵬驿——他连直面自己罪过的勇气都没有。这样一个自私懦弱的统治者,凭什么配得上洪昇笔下那般轰轰烈烈的爱情赞歌?或许这就是我反感《长生殿》的根本原因:它用唯美主义的面纱,遮住了历史最该被铭记的教训。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