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明史
佚名

明史

佚名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78752
翻开《明史》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历史的风烟,而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权力蛛网。那些看似庄重的列传与纪事,细读之下尽是帝王将相们精心设计的游戏规则——朱笔批红的奏折里藏着多少党同伐异的算计,金銮殿上的山呼万岁中又裹挟着多少血腥的妥协。这部由清朝翰林们编纂的"正史",字缝里渗出的分明是儒家伦理的桐油,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统统刷成了礼教标本。 明朝的统治术像一台精密的伦理织布机。太祖朱元璋把《大明律》和《大诰》编成铁网,用里甲制度作经纬线,让每个百姓都成为网格坐标上的一个固定节点。当内阁大学士们捧着"格物致知"的牌匾时,他们的奏章里却写满了如何用保甲连坐捆住流民的双脚。那些表彰节妇的贞节牌坊,何尝不是插在女性脊椎上的伦理界桩?最讽刺的是东林书院讲学的朗朗书声,与后来党争中的血书弹章竟出自同一批文人的手笔。这种将道德异化为统治工具的手段,比锦衣卫的绣春刀还要锋利三分。 儒家伦理在明朝展现出惊人的弹性。当正德皇帝在豹房嬉戏时,大臣们用"圣学心法"为他开脱;嘉靖帝沉迷炼丹,阁老们就发明出"玄修勤政"的新词。海瑞抬棺进谏被包装成忠君典范,可谁还记得他《治安疏》里"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的诛心之论?这套话语体系像变色龙般随时调整颜色——皇帝昏聩是"圣体违和",官僚贪腐是"小节有亏",百姓造反则是"刁民作乱"。那些汗牛充栋的《性理大全》《四书大全》,说到底不过是给暴力机器包上的道德糖衣。 但最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制度的自我吞噬性。张居正改革时用考成法勒紧官僚体系的裤腰带,结果催生出更精巧的贪腐技术;万历皇帝试图用"留中不发"对抗文官集团,反而让整个行政系统陷入瘫痪。当东林党人高喊"家事国事天下事"时,苏州民变的血已经染红了山塘河。这个用礼教黏合的王朝,最终被自己的道德胶水粘住了手脚——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时,那些平日满口"君为臣纲"的阁臣们,早在新朝找到了更体面的位置。 《明史》里最隐秘的密码,或许藏在《奸臣传》的春秋笔法中。严嵩的贪污与徐阶的清廉,在权力本质上并无不同,区别只在于一个写在白纸一个写在宣纸。当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撕开"君为天下之大害"的真相时,那些还在编纂《明史》的清朝翰林们,正在用同样的笔墨为新的主子描画仁政的假面。这个轮回就像秦淮河的灯火,明明灭灭间照见的永远是权力的倒影。 读至末章突然惊觉,我们批判明朝的伦理异化时,用的仍是儒家"民贵君轻"的话语武器。这种吊诡恰似顾炎武的困境——他既能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样的实证杰作,却又在《日知录》里坚持华夷之辨。或许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审判台,而是布满镜子的迷宫,每面镜子都映照出观察者自己的认知局限。当英国使团在乾隆朝画出承德避暑山庄的剖面图时,《明史》里的道德叙事在蒸汽机的轰鸣中显出了它全部的荒诞。
2025年07月2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797
从历史价值来看,《明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堪称明代历史的集大成者。这部由清代官修的史书不仅系统记录了明朝276年的兴衰历程,更以其严谨的体例和翔实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文献。每当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我总忍不住想象当年史官们秉烛夜书的情景,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文字会成为后人窥探明代风貌的重要窗口。 就人物塑造而言,《明史》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笔力。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形象尤为立体——从草莽英雄到铁腕君主,史笔既写他"忧勤惕励"的勤政,也不避讳其"性多猜忌"的缺陷。海瑞的刚直、张居正的改革、戚继光的抗倭,这些人物在史家的笔下都栩栩如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女性人物的记载,虽受时代局限,但仍能从中看到马皇后这样的贤内助,以及秦良玉这样的巾帼英雄。读这些传记时,我常常会停下笔来,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仿佛与这些历史人物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语言风格上,《明史》延续了传统正史的典雅庄重,却又比前代史书更为平实流畅。叙事条理分明,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比如描写靖难之役时,仅用"燕兵薄京城"五个字就营造出大军压境的紧张氛围。不过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节描写:某个官员上朝时衣冠不整被记过,某地百姓因灾荒而"易子而食"的惨状。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反而让厚重的历史有了温度。 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承认阅读《明史》是个充满挑战的过程。那些繁复的典章制度、层出不穷的人名官职,常常让我不得不反复查阅注释。记得第一次读到"三司会审"这样的专业术语时,我整整花了一个下午才理清其中的职权划分。但随着阅读深入,这些障碍反而成了探索的乐趣。我会在读到某个历史事件时,特意去查找相关的地方志作为补充;遇到感兴趣的典章制度,就做延伸阅读。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 有时我也会产生疑惑:这部由清朝编纂的明史,是否完全客观?特别是在读到建文帝下落这样的悬案时,总会不自觉地思考史官们的立场问题。但转念一想,正是这些留白与疑问,反而激发了后世学者的研究热情。就像我在书页间夹的那些便签,记录着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种开放的解读空间,或许正是《明史》的魅力所在。 合上最后一卷时,忽然意识到这部巨著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着明朝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的智慧。虽然现在的阅读条件远比古人优越,但那种与历史对话的虔诚心态,却是古今相通的。也许再过几年重读,又会有新的感悟——毕竟好的史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永远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
2025年07月2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7298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史》卷二十一《神宗本纪》
2025年07月2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2453
“国家设官,本以为民;官得其人,则民受其福。”一部《明史》,道尽了三百年王朝兴衰与人世浮沉。
2025年07月2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1741
读《明史》就像捧着一面照见民族脊梁的明镜。那些尘封在竹帛间的故事,哪一页不浸染着华夏儿女的骨气?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兵,驱除鞑虏的壮举,不正是印证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我常想,若没有这份破釜沉舟的胆识,哪来后来永乐盛世万国来朝的盛景。 看那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队,至今想起仍叫人热血沸腾。两千料巨舰劈波斩浪,带去的不是火枪大炮,而是瓷器丝绸与和平诏书。这哪是寻常的航海?分明是向寰宇宣告:中华之强不在征服,而在以德服人。当年马六甲海峡的碧波里,一定还回荡着三宝太监"共享太平之福"的宣言。相较之下,后来西方殖民者的行径,愈发衬得我们先人的胸襟如海天般辽阔。 更令人拍案的是于谦保卫北京的气节。瓦剌大军压城之际,这个文官出身的兵部尚书,硬是带着疲惫之师死守九门。"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诗句与他的脊梁一样刚直。我每每读至此处,眼前总会浮现雨花台上那尊浸透血色的战袍。所谓民族气节,不正是这般在危难时化作擎天玉柱的模样? 不过《明史》最动人的,反倒是那些藏在犄角处的市井烟火。徐霞客三十年踏遍九州,用草鞋丈量出山河的体温;李时珍尝百草著医典,把仁心刻进每味药材。这些布衣学者的执着,比庙堂上的冠冕更接近华夏文明的精髓。就像我祖父常说的:真正的历史不在金銮殿的琉璃瓦上,而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掩卷时总忍不住思量:明朝276年风雨,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是什么?是紫禁城的金碧辉煌吗?是《永乐大典》的浩如烟海吗?我看倒不如说是那股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硬气。这种精神早已渗入我们的血脉——你看疫情期间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看脱贫攻坚战里的驻村干部,哪个不是新时代的"于谦""海瑞"? 说来也怪,每次重读《明史》,都觉得那些故纸堆里的人物会突然活过来。方孝孺的衣冠冢前,仿佛还能听见"便十族奈我何"的怒吼;戚继光的战船上,依稀传来"封侯非我意"的吟唱。这些声音穿过六百年风雨,至今仍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尊严,从来不是靠曲意逢迎换来的。
2025年07月2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