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南略
明季南略
计六奇

明季南略

计六奇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其序曰:“虽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8237
看着还行,就是太啰嗦。记事挺详细,但重复太多。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175
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录了南明政权覆灭的过程。这本书写得琐碎,缺乏系统性,很多地方像流水账。作者虽然收集了大量材料,但没有深入分析。他过于关注个人命运,忽略了历史背景。书中对南明诸帝的描写很表面,没有揭示失败的根本原因。最糟糕的是,作者对明朝灭亡的态度很矛盾,既惋惜又指责。这种模糊的立场让读者困惑。总体上,这本书史料价值大于思想价值,作为历史著作实在不够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6945
有人读《明季南略》看到的是南明王朝的苟延残喘,有人看到的是忠臣义士的悲壮抗争。我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站在明朝末年,亲眼看着这个帝国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书里记载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没有修饰,没有夸张。读着读着,心里特别难受。那些为国捐躯的人,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他们的选择让人敬佩。历史就是这样,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我们能做的只有记住。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2674
计氏此书杂采稗官野史,编次南明遗事,然取舍失当,虚实莫辨,殊非信史。其记事多凭耳食之言,叙事则支离芜蔓,如市井说部,令人读之生厌。至若党争倾轧、门户私见,更跃然纸上,使南渡诸臣面目全非。虽存一时掌故,而史笔芜杂,识见卑下,较之《明季北略》,尤为不堪。文人轻率著史,大抵如此,徒令后之览者扼腕太息耳。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88362
有人说:"历史总是重复上演,只是换了演员。"翻开计六奇的《明季南略》,那些泛黄的纸页间,仿佛能听见南明小朝廷在风雨中飘摇的叹息。这部记录弘光、隆武、永历三朝的野史,像一柄钝刀,缓慢地剖开那个时代的迷茫与挣扎。 我开始在故纸堆里寻找答案,却发现每个字都在诉说无解。南明就像个执拗的病人,明明脉搏微弱,却还在讨论该用金丝楠木还是紫檀做棺材。书中记载的那些大臣们,在清军铁骑将至时,还在为该用何种礼仪上朝争论不休。黄道周的血书,史可法的绝笔,读来更像是对文明最后的哀悼。 收藏了不同版本的《明季南略》,每次重读都有新的荒诞浮现。那些在南京城里醉生梦死的权贵,与扬州城头浴血的将士,竟生活在同一个时空。最讽刺的是,当永历帝在缅甸的竹楼里写下"朕非亡国之君"时,连竹简上的墨迹都在嘲笑这份天真。 某个阴雨午后,随手翻开"郑成功攻南京事"一节。海潮声仿佛穿过三百年而来,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将领,最终在热病中喊着"无颜见先帝"死去。合上书时,窗外的雨滴正沿着玻璃蜿蜒而下,像极了书页间那些未干的泪痕。 历史有时候比小说更残忍。南明十八年,留下的除了这本《明季南略》,就只剩台湾赤崁楼上那方"永历"年号的石碑。当我在博物馆看见这块风化严重的石头时,突然明白计六奇为何要用"略"字——不是省略,而是所有悲欢离合,最终都只能略过不提。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