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
孟子

孟子译注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78634
杨译浅近而意明,最宜初学,能得孟子本旨;朱注精微而理透,独树一帜,尤见理学气象。今人读《孟子》,当先以杨伯峻《孟子译注》为阶,其训诂平实,句读分明,每于白话翻译中暗藏训释之功;既通大义,再观朱熹《孟子集注》,则如登高望远,可见仁政王道之宏阔。若欲深究,焦循《孟子正义》不可不读,其书博采众说,考证精详,虽卷帙浩繁,然如入宝山,必有所得。尤爱《离娄》"天下之言性也"章,诸家解"故"字多歧,杨氏以"本然"释之,最合孟子"道性善"之旨。近见出土楚简有"盈"字作"浧",忽悟《告子》"充盈之谓美"或存古义,此读书之乐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3335
翻开《孟子译注》,仁义之说如春风拂面。性善之论,明明白白。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劝人为善。他讲仁政,说王道,说民贵君轻。这些都说到人心坎里去了。 看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话多实在。人人都懂这个理。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来让人心头一热。这些道理不深奥,但要做到却不容易。 孟子说话直来直去。齐宣王问他霸道,他当面就说"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者"。这话说得够硬气。读着这些对话,就像看见一个倔老头在跟君王讲道理。 书里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话激励了多少人。说"富贵不能淫",又点醒了多少人。孟子的道理,过了两千多年,还是那么管用。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8997
奇书,圣贤之正脉。时而激昂如雷霆,时而温润似春雨;可修身养性,亦可治国平天下。得意时读之如醒酒汤,失意时读之似强心剂。士人读得,农夫亦读得。富贵不可骄,读此可知收敛;贫贱不必怨,读此可养其志。言近旨远,辞约义丰。养吾浩然之气,立天地之正气。不必求神拜佛,但向此中寻个明白。一部《孟子》,半部做人谱!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6268
《孟子译注》这本书把孟子的观点包装成道德真理,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孟子讲仁义,但他推崇的等级制度根本不合理。他要求普通百姓守规矩,却对统治者宽容。他批评别人不行仁政,自己也没有提出具体办法。孟子说话喜欢绕弯子,总是用比喻和故事代替直接回答。这本书把这些缺点都美化了,还说是智慧。我看这不是智慧,是虚伪。孟子喜欢教训人,但自己那套理论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这样的书还真有人信,真是奇怪。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3370
自己与古籍打交道也有段时日了,从最初的望而生畏到如今的甘之如饴,这条路走得不算轻松。记得第一次捧起《孟子译注》时,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至今难忘。七百多页的厚度,密密麻麻的注释,光是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但说来也怪,越是艰深的文字,反倒越能激起我的征服欲。就像登山者面对险峰时的执念,明知前路艰难,却偏要一试。 要说孟子这个人,可真是个妙人。生活在战国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却能始终保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却始终不改其志。读他的文字,总让我想起现代那些坚持理想的"傻子"们,明知现实残酷,却依然执着地相信人性本善。有时候夜深人静,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句子,竟会不自觉地眼眶发热。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份赤子之心依然能打动人心。 整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孟子那张能说会道的嘴。这位老先生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个辩论高手。你看他与人论辩,总是先设身处地,再层层推进,最后让对方不得不服。这种说理方式,既不像庄子那样玄之又玄,也不像韩非子那样冷峻犀利,而是带着温度,带着对世道人心的关怀。读他的文字,常常会忘记这是在读古籍,倒像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 说到思想内核,孟子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性善论"。在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他居然坚信人性本善,这份坚持本身就令人动容。他谈"恻隐之心",谈"不忍人之心",谈"四端",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心中有善的种子。有时候我在想,若是孟子看到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会不会失望?但转念一想,他大概还是会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种近乎固执的乐观,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 政治主张方面,孟子可谓理想主义的典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主张,放在今天都显得激进,更不用说在那个君主专制的年代了。他谈"仁政",谈"王道",谈"与民同乐",读来总让人心生向往。但现实往往残酷,他的理想在战国那样的乱世注定难以实现。有时候我会想,孟子周游列国时,内心是否也曾动摇过?但看他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是坚定的信念,这份精神力量,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 文字风格上,孟子的文章既有雄辩的气势,又不乏细腻的情感。他善用比喻,说理生动,读来丝毫不觉枯燥。"鱼我所欲也"一章,把抽象的道理讲得如此鲜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更是激励了无数后人。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让我这个古文底子薄弱的读者也能渐入佳境。有时候读着读着,会突然发现原本晦涩的文字变得亲切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大概就是阅读古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要说不足之处,孟子的思想确实有些过于理想化。他坚信统治者只要施行仁政就能王天下,却低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这种理想主义色彩,让他的很多主张在现实中难以落实。但换个角度看,或许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让他的思想历久弥新。在这个讲究实际效益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纯粹的理想主义。 合上这本厚重的《孟子译注》,心中百感交集。七百多页的文字,不仅让我领略了先贤的智慧,更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有理想,有坚持,也有无奈。读古籍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倔强的背影,在乱世中孤独而坚定地前行。这种精神力量,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珍贵。 读书至此,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们读孟子,不仅是在学习古代思想,更是在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份穿越两千年的智慧,依然能给我们以启迪和力量。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