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8
发表书评
田艺蘅的《煮泉小品》里流动着一种令人沉醉的文人雅趣,那些看似平凡的煎茶煮水之事,在他的笔下都化作了风雅的仪式。"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这样精妙的评语不仅道出了茶与水的关系,更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翻开这本薄薄的小品,仿佛能闻到武夷岩茶的清香,看到虎跑泉水的澄澈,感受到文人雅士围炉品茗时的闲适意境。
这部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将饮茶这件日常小事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田艺蘅不仅详细记录了各地名泉的特点,更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读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样的品评标准,不禁让人惊叹古人对于生活美学的执着。书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品茶笔记,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哲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这版《煮泉小品》特别值得收藏,注释详实,装帧雅致。周末午后,泡一壶龙井,慢慢品读这本小书,突然就懂得了什么叫"茶禅一味"。田艺蘅笔下那些关于水温、火候的讲究,看似繁琐,实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一本教导人们慢下来、细品生活的古籍,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读《煮泉小品》的过程,就像在雾中摸索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田艺蘅笔下那些关于泉水的絮语,时而让人眼前一亮,时而又陷入更深的困惑。这种迷茫并非来自文字的艰涩,而是源于作者那种若即若离的叙述姿态——他明明站在泉水边,却总像隔着一层纱在观察。
最令人困惑的是作者对"品泉"这件事近乎偏执的分类。他将泉水分为十六品,每品又细分为若干等,这种近乎病态的条分缕析,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真的在享受品泉之乐,还是陷入了某种自我设定的仪式牢笼。当他用"清冽者为上品,浊滞者为下品"这样绝对的判断标准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被自己制定的规则束缚住的人。品泉本该是随性而为的事,为何非要套上这么多枷锁?这让我想起现代人喝咖啡时的种种讲究,从产地到烘焙度,我们是否也在重复着田艺蘅的执念?
更令人费解的是作者对"古法"的盲目崇拜。书中随处可见"古人云"、"先贤曰"这样的引述,仿佛不带上前人的名号就不敢发表见解。特别是在论述煎茶之法时,他近乎固执地坚持某些早已过时的工序,却从不解释这些工序背后的道理。这种对传统的亦步亦趋,与他在其他章节中偶尔闪现的个人感悟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不禁想问:当我们在品泉时,到底是在品味水的本质,还是在品味附着在水上的那些古老传说?
书中关于泉水与人格的类比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田艺蘅常将某些泉水的特质与君子品德相联系,比如"寒泉似贞士"、"甘泉如仁者"。这种牵强附会的比喻读来既刻意又做作,仿佛非要给自然现象强加道德意义才能彰显其价值。相比之下,他对泉水物理特性的描写反而生动得多,比如描述虎跑泉"其声如雷"时的笔触就格外鲜活。这种矛盾让我困惑:他究竟是想记录真实的泉水,还是想借泉水说教?
最令人迷茫的莫过于作者对"雅趣"的追求。书中充斥着对"竹炉""石铫"等器物的迷恋,似乎没有这些道具就无法体会泉水的真味。这种对形式的执着,让人怀疑他是否已经本末倒置——当品泉变成了一场需要特定道具的表演,我们还能尝到水的本真吗?我常常想象,若是给田艺蘅一瓶普通的矿泉水,不知他会作何评价。也许他会因为缺少了那些仪式感的铺垫,而错过水本身的味道。
《煮泉小品》中偶尔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刻。当他抛开那些繁复的分类与说教,单纯描述某次山间偶遇的清泉时,文字突然变得通透起来。比如写到在深山发现一眼无名小泉时的欣喜,那种不加修饰的快乐反而最有感染力。这些片段让我看到田艺蘅作为爱水之人的真性情,可惜这样的时刻在书中太少,更多时候他都在用各种规则把自己包裹起来。
读完全书,我依然无法确定田艺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教人如何品泉?还是借泉水抒发人生感悟?抑或是用泉水作为标尺来评判世道人心?这种意图的模糊让整本书像一杯浑浊的泉水,看不清底里。也许这正是明代文人的通病——既想保持超然物外的姿态,又忍不住要用各种规则来框定生活;既向往山野的自由,又摆脱不了对雅致生活的执念。
合上书页,我走到厨房接了一杯自来水。没有分类,没有古法,没有雅趣,但这一刻,我似乎比田艺蘅更接近水的本质。这让我想起他曾写过的一句话:"真水无香",可惜他自己似乎常常忘记这一点。也许品泉的真谛,不在于分出多少等级,而在于能否在某个瞬间,纯粹地感受水的存在。
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堪称茶道经典,字字珠玑。
水味之清浊,源流之远近,无不详察。茶品之高下,烹煮之精粗,尽在掌握。纵观田艺蘅一生,品水论茶可谓独步天下。择水之道,煎茶之法,无不精通,遂成煮泉名著。水从山中流出,先经过石缝,后汇成溪流,因此好水必须从源头挑选,好茶必须用活火烹煮。所有的好茶汤都靠细心照料,所有的坏味道都因粗心大意。一举一动,都是品茶要诀,高人雅士,共赏清欢。
这本书写的是古人煮茶用水的讲究,我看完却更糊涂了。作者把泉水分成那么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的自来水真的就不能泡茶吗?古人说的那些标准是真的有道理,还是他们想得太复杂了?我觉得可能古代生活节奏慢,才有时间研究这些。现在的人哪有功夫去分辨什么"轻清"还是"重浊"的水。看着那些繁琐的规矩,反而觉得喝茶这件事变难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