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荒凉山庄
荒凉山庄

荒凉山庄

查尔斯·狄更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荒凉山庄》是狄更斯在复杂情节叙事上最大胆的尝试,它考验着读者建立各种联系的能力——时尚与落魄、美丽与丑陋、权贵与受害者之间的联系。在狄更斯后期的小说中,没有哪一部能像《荒凉山庄》这般,如此富有想象力地体现他对冷漠社会的抨击;也没有哪一部能像它这样,如此巧妙地融合喜剧与愤怒的讽刺。 《荒凉山庄》无法用单一的描述来定义。它是一个悬疑故事,埃丝特·萨默森在其中揭开了自己身世以及素未谋面的母亲悲惨人生的真相。它是一个谋杀故事,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追捕中达到高潮,带队的是英国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侦探之一,布克特探长。它还是一个关于救赎的寓言,一座荒凉的房子因人类爱的坚韧而得到改变。
更多
书评  · 1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64678
03-05📚……第三次翻开这本书,依然被震撼得说不出话。2023年11月15日,我在咖啡馆读到一半时,手机弹出新闻"伦敦某区流浪汉冻死在慈善机构门口,该机构上月刚获得政府表彰"。这个世界的荒诞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都没变过。大法官庭的那些人永远穿着体面, Chancery Lane的律师们永远忙着数钱,穷人的死活从来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贾迪斯家的案子拖了几十年,最后遗产都被诉讼费吃光了。这让我想起上个月看的报道,某个农民工讨薪打了五年官司,拿到钱时连住院费都不够付。法律从来不是为普通人服务的,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埃斯特的故事最让我难受。她明明那么善良能干,却因为出身不好受尽白眼。这就像现在很多寒门学子,拼了命考上好大学,毕业后发现还是挤不进某些圈子。但埃斯特没有放弃,她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最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种坚韧特别打动我。 理查德更让人心痛。他原本可以过得很好,却被那个该死的案子耗尽了生命。每次读到他临终时的情节,我都忍不住眼眶发热。这让我想到身边那些被房贷压垮的年轻人,他们和理查德一样,都是被系统慢慢吞噬的普通人。 克鲁克自燃的章节简直像预言。现在的雾霾天气、塑料污染,不正是当年工业革命埋下的祸根吗?狄更斯早就看透了这一切。那些只顾赚钱的工厂主,和今天往河里排废水的企业没什么两样。 斯金波先生这个角色最有意思。他整天说着漂亮话,实际什么都不做。现在的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这种人,他们转发各种正义口号,现实中却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德洛克夫人的故事最励志。她犯了错,但敢于面对,最后用行动弥补。这告诉我们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否重新站起来。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单亲妈妈,她曾经很消沉,后来为了孩子振作起来,现在过得很好。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6117
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就像一扇通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雕花玻璃窗,透过它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光影。这部发表于1852-1853年的连载小说,是狄更斯创作巅峰期的代表作,也是英语文学史上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我手捧的这本厚达千页的巨著,书页间似乎还残留着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烟味。 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它庞大的体量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吓退了三次。直到第四次下定决心,才发现这部作品就像伦敦的雾,看似浓重难解,一旦置身其中,反而会被它的质感所吸引。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即使是最次要的角色,也像老友般令人难忘。这种魔力让我想起小时候看《水浒传》的感觉,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血有肉。 阅读体验出人意料地流畅。狄更斯的语言就像泰晤士河的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但始终保持着动人的韵律。虽然描写细腻,却不会让人觉得繁琐。特别是那些讽刺段落,至今读来仍让人会心一笑。比如他对大法官庭的描写:"这个国家最崇高的机构,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每天消耗着大量金钱,却什么也不生产。"这种尖刻的幽默感,让这部严肃的社会批判作品读起来并不沉闷。 人物关系网确实复杂,但狄更斯巧妙地将所有线索都系在"贾迪斯诉贾迪斯案"这个核心上。就像观赏一幅巨大的油画,刚开始会被繁杂的细节迷惑,但当退后几步,整个画面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特意做了人物关系图,但很快就发现这是多余的——狄更斯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让每个角色都在故事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自己的位置。 《荒凉山庄》讲述的是两个平行展开的故事:一个是埃丝特·萨默森的身世之谜,另一个是理查德·卡斯通被贾迪斯案吞噬的悲剧。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关于遗产纠纷的小说,但实际上它探讨的是整个英国社会的病灶。狄更斯像一位解剖师,用手术刀般的笔锋剖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表皮,让我们看到司法腐败、阶级矛盾、贫富差距这些深层的溃烂。 从文学角度看,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狄更斯对人性的洞察。他笔下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每个人物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就连最令人厌恶的斯金波尔,也有让人怜悯的时刻。特别是埃丝特这个角色,她表面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使型"女性,但细读就会发现她内心的坚韧与智慧。狄更斯通过她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策略,这种复杂性在当时的文学中实属罕见。 不过,这部巨著也并非完美无缺。狄更斯惯用的巧合手法在这里显得过于频繁,特别是埃丝特的身世之谜,太多偶然因素堆砌在一起,削弱了故事的说服力。另外,他对某些次要人物的处理也略显仓促,比如伍德科特医生的转变就缺乏足够的铺垫。这些瑕疵在如此宏大的叙事中或许难以避免,但确实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性。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部写于170年前的小说,对当今社会仍有惊人的预见性。大法官庭的官僚主义、资本对法律的腐蚀、媒体对悲剧的消费,这些现象在今天依然随处可见。狄更斯笔下那个被体制碾碎的小人物克鲁克,他的悲剧在当代职场中依然在不断重演。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对伦敦的描写。在他笔下,伦敦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雾不仅是天气现象,更是社会混沌的象征;泥泞的街道不仅是城市景观,更是道德沦丧的隐喻。这种将环境人格化的写法,影响了后世无数作家。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特有的气味——煤烟、香水、马粪和泰晤士河潮汐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息。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来欣赏这部作品。狄更斯的叙事节奏与当代小说截然不同,他舍得花二十页描写一个早餐场景,也会用一句话跨越十年光阴。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读者付出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就像品茶一样,需要放慢节奏,才能尝出其中的层次。 《荒凉山庄》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狄更斯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从未放弃对人性的信心。即使是最悲惨的情节中,也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辉。比如乔与埃丝特的友谊,乔治军士的忠诚,甚至那个古怪的弗莱特小姐对小鸟的关爱,这些细节构成了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合上这本厚重的书,我仿佛刚结束一场穿越时空的漫长旅行。狄更斯用他天才的笔触,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完整的时代标本。虽然书中某些价值观已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比如对女性角色的某些刻板描写,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文学价值。相反,这些时代局限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社会观念的变迁。 敢于坦言,这部作品并非处处合我心意。有些段落过于煽情,有些情节太过巧合,但这些都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像伦敦的天气,阴霾中总有阳光穿透的时刻。《荒凉山庄》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对一个时代的批判,也是对人性永恒的礼赞。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3339
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像一锅熬过头的英国浓汤——料是好的,但喝到最后只想摔勺子。我必须承认那些对司法制度的犀利讽刺确实精彩,可当这些段落被埋在长达八百页的唠叨里,简直像在法庭档案堆里找金句。要论批判精神,读《格列佛游记》或者直接看《是,大臣》不香吗? 先说结构问题。狄更斯非要让埃斯特和德洛克夫人两条线平行发展,前三百页看得我太阳穴直跳。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新角色就像伦敦的雾,你以为终于要看清了,结果又飘来一团。最可笑的是最后非要让所有人强行产生关联,这种维多利亚式的命运交织,比现代八点档连续剧还刻意。我理解这是连载小说的通病,但读者凭什么要为作家的稿费买单? 再说说所谓的"社会批判"。狄更斯笔下的司法系统腐败确实触目惊心,可他对底层人民的描写总带着中产阶级的望远镜。当他在温暖的书房里描写乔的死亡时,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就像在观赏穷人标本。更讽刺的是,这部揭露阶级压迫的小说,当年正是在资产阶级的客厅里被高声朗读的娱乐品。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狄更斯式的道德说教。埃斯特这个角色简直是用糖精捏出来的,她每次开口我都怕书页会滴下蜜汁。把善良等同于逆来顺受,把美德简化为自我牺牲,这种道德观放在今天就是精神PUA教科书。更不用说那些突如其来说教段落,读着读着就会撞见大段人生哲理,活像在小说里插播牧师布道。 不过必须承认,当狄更斯暂时放下道德家身份时,他创造的那些配角确实精彩。斯金波先生的自私透着可爱的坦率,弗莱特小姐的八卦精神堪称维多利亚版营销号。可惜这些鲜活人物最终都要服务于他那套善恶报应的宇宙法则,就像被迫参加道德审判的囚徒。说到底,《荒凉山庄》的伟大与恼人之处都在于——它既是锋利的解剖刀,又是沉重的道德枷锁。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荒凉山庄》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