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
孙星衍

汉官六种

孙星衍  

10卷。清人孙星衍校辑。包括《汉官》1卷,东汉王隆撰;《汉官解诂》1卷,东汉胡广注;《汉旧仪》(又称《汉官旧仪》)2卷,东汉卫宏撰;《汉官仪》2卷,东汉应劭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或省称《汉官典仪》、《汉官典职》、《汉官典职仪》)1卷,东汉蔡质撰;《汉仪》1卷,吴丁孚撰。以上6种,原书早佚,经孙星衍校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四部备要》等丛书中。其《汉旧仪》上下两卷系采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所刊《永乐大典》本,孙氏校证后,又别作《补遗》2卷附后。6种之中,《汉旧仪》、《汉官仪》分量最大。《汉旧仪》专载西汉一代,以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皇后亲蚕、祀典、皇帝诸侯丧葬等杂事。其余5种则仅记两汉官制。此6种书虽已非完篇,但仍不失为探讨两汉官制与礼仪制度之重要资料。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82979
《汉官六种》如一座时光搭建的桥梁,让今人得以窥见两千年前庙堂之上的森严与温度。翻阅这些泛黄的制度条文时,总忍不住用手指摩挲纸页,仿佛能触碰到那些身着深衣的汉代官吏衣袖间漏下的晨光。记录官制的笔墨总显得刻板,可偏偏在这些看似枯燥的秩禄记载、职掌划分里,藏着整个帝国的呼吸节奏。 读制度典籍最忌急躁。那些"丞相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的记载,初看不过冰冷符号,待得慢嚼细咽,才品出其中深意。就像汉代匠人铸印时必留的"龟钮",这些制度细节里都蜷伏着活生生的历史密码。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里写"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短短七字却道尽丞相府的巍峨气象。这般文字需要反复研磨,如同汉代官吏每月朔望日擦拭官印,总能在熟悉的纹路里发现新的光泽。 最令人着迷的是制度中的人情温度。读《汉旧仪》里"尚书令秩千石,昼夜宿直"的记载时,恍惚看见未央宫廊下提着灯笼值夜的官员,他的影子投在宫墙上,与今日加班者的身影竟有奇妙的叠合。卫宏记录的"谒者台有请室",不过三字却让人想象出汉代官吏等待召见时整理冠带的紧张模样。这些制度条文像铜镜上的铭文,照见的不仅是规章,更是照镜人自己的面容。 今人总说汉代官制繁琐,可细读《汉官六种》方知其中精妙。就像未央宫前殿的台阶必有九级,少一级则失威仪,多一级则显骄矜。那些"三公九卿""郡国并行"的设置,看似迂阔,实则暗合"阴阳消长"的治国智慧。应劭在《汉官仪》中记载的"五日一听事"制度,让严苛的官僚体系始终保留着人性化的缝隙。这种制度设计中的平衡感,恰似汉代漆器上红黑二色的交织,严谨中透着灵动。 特别钟情于其中记录的官吏生活细节。《汉官解诂》里"尚书郎握兰含香"的典故,让人想起今日白领案头的咖啡杯;《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中"刺史行部必先祭名山大川"的规定,又与现代考察前的准备工作遥相呼应。王隆笔下那些"持板揖让"的礼仪,虽隔千年仍能想见当时官吏衣袖翻卷的弧度。这些文字就像汉代画像砖上的纹饰,看似规矩的线条里,流淌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夜读至"丞相见皇帝,御座为起"的记载时,忽然懂得制度史的温度。这些条文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用礼法编织的安全网,既约束权力,又保护尊严。就像汉代官吏腰间必佩的组绶,既是约束,也是荣耀的徽记。在《汉官六种》的字里行间,能听见未央宫早朝时的环佩叮咚,也能看见地方官署黄昏时的简牍翻动。 合上书卷时,窗外正飘着今夜的雪。忽然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古籍,而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铜镜——镜中映出的汉代官署,与今日办公楼里的光影竟有七分相似。制度会老去,但人性常在;官制会变革,而处世之道永恒。这大约就是读制度史的魅力:在森严的条文里,总能打捞起温暖的人性碎片。就像汉代官吏随身携带的官印,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印记,在两千年的时光里始终保持着温润的触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88369
古人研究官制是为了明礼制、正名分,让天下有章可循。今人读官制典籍,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显摆学问。《汉官六种》记录了汉代官职、俸禄、仪制这些事,看似枯燥,其实藏着古人治国的智慧。 汉代官制讲究等级分明,每个职位都有固定职责。比如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不像现在有些部门互相推诿。那时候当官要经过严格选拔,现在有些人靠关系就能上位。汉代官员的俸禄用谷物计算,贪腐起来不容易,现在有些官员变着法子捞钱。 读《汉官六种》能看到很多细节。比如谒者掌管礼仪,秩俸六百石。卫尉负责宫门守卫,属官有丞。这些记载看似琐碎,但能看出汉代制度的严谨。现在有些单位连个值班表都排不好,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最让人感慨的是汉代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每年都要考察政绩,不称职的会被罢免。现在有些官员只要不犯大错就能混到退休。汉代还有"举孝廉"的选官办法,重视品德。现在选拔干部,品德往往是最不被看重的。 汉代的官制虽然简单,但有效。一个县衙就几个官员,能把地方管好。现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反而低下。读这些记载,会觉得古人比我们更懂怎么管理国家。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86131
翻开《汉官六种》,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汉代官制看似繁琐,实则处处藏着治世的智慧。那些官职设置、权责划分,都是前人用血泪换来的经验。 看到三公九卿的制度设计,会明白当时的统治者确实花了很多心思。他们既要维持朝廷运转,又要防止权力失衡。这种平衡很难把握,但汉代做到了。 想到汉武帝时期的兴盛,官员们各司其职,整个国家机器运转顺畅。可惜后来外戚专权,制度渐渐崩坏。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维护,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如今读这些内容,对照现实中的职场关系,很多道理依然适用。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6538
在官僚制度尚未高度制度化的汉代,《汉官六种》所展现的文官体系雏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现代人困于繁文缛节时,读这些两千年前的行政文书,反而能触摸到一种质朴的治理逻辑:在缺乏现代技术手段的时代,他们用最简洁的文书往来,维系着庞大帝国的运转。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竹简背后鲜活的个体——某个郡守为旱灾急得"夜不能寐"的奏章,某个小吏因押送粮车误期而请罪的木牍,都在提醒我们:制度再简陋,也挡不住认真做事的人。 书中那些看似枯燥的官制条文里,藏着汉代文官的职业骄傲。太常属官记录祭祀流程时连牺牲的毛色都要注明,尚书郎起草诏书讲究"一字不可易",这种近乎执拗的专业精神,恰是后世"工匠精神"的远古回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五日一休沐"的记载,想象那些戴着进贤冠的官员,在休沐日约着同僚饮酒论政,次日又精神抖擞地回到官署——这种张弛有度的工作节奏,比当下某些996文化更显人性智慧。 读至地方官考核细则时,忽然明白班固为何说"汉家制度,王霸之道杂之"。严密的考课制度搭配灵活的举荐机制,既给循吏晋升之阶,又不埋没特立独行的人才。某个边郡太守因"劝农桑"受赏的记录旁边,赫然写着另一位官员因"教民煮盐"被贬的批注,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务实作风,正是汉代官制最迷人的矛盾统一。当我们在现代职场纠结KPI时,或许该想想未央宫里那些用朱砂批阅简牍的汉代先贤——他们早已懂得,好的制度从来不是束缚,而是让平凡人也能成就非凡的助推器。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6478
正史官制之精华!妙极、神极、绝极!既可追本溯源,亦可细品典章。开卷则见天地,闭卷犹存大道。上至庙堂诸公,下至草野书生,皆可取法于斯籍。失落时染指可得志,得意时翻阅可明心。为官不如识官,识官不如通官。读书论政之要诀!《汉官六种》一卷在手,汉家制度如在目前,以古鉴今,何愁不能运筹帷幄?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