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舟双楫
艺舟双楫
包世臣

艺舟双楫

包世臣  

清包世臣 (1775-1855)撰。系文艺、书学论著。6卷,为 《安吴四种》之一。前4卷论文,后2卷论书,故称 “双楫”。世臣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世称“包安吴”。嘉庆举人,官新喻 (今江西新余) 知县,关心时政,主张抗英。此书多论古文作法和他的崇尚,也录所作书序、碑传等。论书分为 《述书》上中下、《论执笔法》、《历下笔谈》、《论书绝句》、《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等,阐述学习书法的经验和体会,评论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和书法之优劣得失及金石碑版,辨析详博。下卷有辨误,及删定之 《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等,提倡碑学,贬抑帖学,影响了清代后期以至今日的书风。世臣于文章书法自视甚高,品评作品好为高论,自成一家之言。后来康有为撰 《广艺舟双楫》6卷,发扬世臣表彰北碑之意,攻击帖学,提创碑版,碑书文字益为世人所重。本书有《艺术丛书》、《艺术名著丛刊》等本,近年有影印本面世。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7418
理论太多,实践太少。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64798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讲得很实在。书法和文章的道理,他都写明白了。古今之变,他看得清楚。笔法的精妙,结构的要领,他都研究过。所以他的见解很有用。好的书法从一点一画开始,坏的习惯也是从小处养成。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验之谈。写字和做人一样,需要认真对待。他讲的方法很实用,照着做就能进步。书法的奥秘,文章的诀窍,他都讲透了。这些道理不仅对写字有用,对做事也有帮助。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9844
在书海的深处重读《艺舟双楫》,旁人多着眼于包世臣对碑学的推崇,我却独爱其中流露的文人风骨。一个身处乾嘉考据时代的学者,敢于直言"帖学渐衰",这份胆识尤为难得。最动人的是那些论笔法的章节,看似在谈书法,实则道出了为人为学的真谛——刚柔相济方能成器。每次翻阅,都觉得这位老先生就坐在对面,用他那一手刚健的楷书,写下对后学的谆谆教诲。今人习字若能得其三分神韵,便足可傲视同侪了。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3453
说实话,我对《艺舟双楫》这本书始终抱有一种复杂的困惑。作为清代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它被无数人奉为圭臬,但当我真正深入阅读时,却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带着明显时代印记的艺术理论? 包世臣将这本书分为"论文"和"论书"两部分,这种结构本身就很有意思。在"论文"部分,他讨论的是桐城派古文创作,而在"论书"部分则系统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这种将文学与书法并置的做法,让我不禁想到中国传统文人那种"书画同源"的思维定式。但问题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还适用吗? 让我困惑最深的是书中那些具体的书法理论。比如他提出的"中实说",强调笔画中段要饱满有力。这个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当我对照历代书法名作时,发现很多杰作恰恰打破了这种规则。米芾的"八面出锋",王铎的"涨墨",这些突破常规的创造,不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吗?包世臣的理论,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书法的可能性? 更让我感到矛盾的是书中对北碑的推崇。包世臣主张"尊碑抑帖",这个观点在清代确实起到了革新书风的作用。但今天看来,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是否过于极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这些经典法帖难道就因此失去价值了吗?艺术鉴赏本应是多元的,为何非要划定界限? 不得不承认,书中有些观点至今仍具启发意义。比如他强调的"笔力"概念,提醒我们书法不仅是形式的艺术,更是力量的表现。他对执笔法的详细论述,也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但这些闪光点,往往淹没在过于繁琐的技术讨论中。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包世臣能少一些教条式的规定,多一些开放性的思考,这本书会不会更有生命力? 最让我困扰的是书中那种权威式的口吻。仿佛掌握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好书法,违背了这些原则就是离经叛道。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艺术教育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理念实在相去甚远。我常常在想,王羲之、张旭这些大师如果在世,会怎样看待这些条条框框?他们当年不正是打破常规才成就了经典吗? 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本书的价值。在书法史上,《艺舟双楫》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系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像对待圣经一样对待这些理论?艺术理论的生命力不就在于被不断质疑和超越吗? 看着书架上各种版本的《艺舟双楫》,我总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受:这些被奉为经典的理论,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创新的枷锁?当我们在临摹古帖时,是应该亦步亦趋地遵循这些规则,还是应该像古代大师们那样,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大胆突破? 也许,对待这样的古典艺术理论,最好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彻底否定,而是保持一种开放的质疑精神。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但不必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教条。毕竟,真正的艺术永远在规则与突破之间寻找平衡。 合上书页,我的困惑并未减少,但反而多了一份释然。或许这种困惑本身,就是阅读古典理论最有价值的收获——它迫使我们不断思考:传统与创新、规则与突破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取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的过程,或许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93356
包世臣说:"书法如人,有血有肉方能见风骨。"这句话让我想起现在铺天盖地的电脑字体,规整是规整了,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开始在书架上翻找那些泛黄的字帖,墨香里似乎藏着另一个世界。 我向来觉得现代人写字太过功利,要么是签合同,要么是填表格。而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讲的"执笔如执玉",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外公写春联的模样。老人家总说"字如其人",当时不懂,现在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签名,突然有些惭愧。 书里讲执笔要"五指齐力",我试了试,手腕居然真的不那么酸了。包世臣说运笔要"如屋漏痕",我盯着自家墙角发霉的水渍看了半天,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自然天成"。最有趣的是他说临帖要"先求形似,后求神似",我对着《兰亭序》描了三天,结果连形似都做不到,倒是把砚台打翻了三次。 最近开始收集各种文房四宝,虽然分不清狼毫和羊毫的区别。给父亲买了套湖笔,他嘴上说着"现在谁还用毛笔",第二天就在书房偷偷练起来了。昨天翻出他年轻时写的家书,字迹挺拔得像他当年穿军装的样子。 今日阴雨,正好临帖。照着《艺舟双楫》里说的"逆入平出",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墨色渐渐晕开,像极了窗外化开的雨雾。偶然写得一个还算周正的"永"字,竟比完成季度报表还有成就感。 那些书法术语也美得惊人:飞白、涨墨、折钗股、锥画沙。突然觉得键盘敲出来的宋体字,终究少了些温度。包世臣说"书道如禅",我这样的门外汉倒是品出了几分意思——原来笔墨之间,藏着我们早已遗忘的从容。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