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隋书
魏征

隋书

魏征  

《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95341
读《隋书》,最令人叹服的是魏征笔下的历史教训皆以严谨笔法道出,字字如金石掷地有声。他以史为镜的编纂态度,使这部断代史超越了简单的史料堆砌,成为一部充满政治智慧的治国宝典。书中对隋炀帝的批判尤为深刻,不仅记录其"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的荒淫,更通过对比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揭示出治国者若放纵私欲必致倾覆的必然规律。这种将历史事件与道德评判紧密结合的写法,恰似用解剖刀剖开王朝兴衰的肌理,让读者在史实脉络中看清治乱之道。 魏征在叙事中格外注重细节的考证与取舍,其笔法之精严令人想起匠人琢玉。记载大业七年征辽之役时,不厌其烦地罗列"役丁死者什三四"的具体数据;描述杨素营建东都则精确到"每月役丁二百万人"的程度。这种近乎苛刻的实证精神,使历史教训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更难得的是,他常在冷峻叙述中暗藏机锋,如记炀帝观《高祖实录》时"见周宣帝捶挞朝臣"的细节后,特意补上"谓侍臣曰:'此何足记'"的对话,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统治者以史为戒的虚伪姿态。 作为读者,最受触动的是《隋书》中贯穿始终的忧患意识。魏征将隋亡教训归结为"恃其富强,不虞后患"八个字,这种清醒认知来自他对贞观君臣集体政治智慧的提炼。在《食货志》中分析均田制崩坏时,他特别强调"豪右兼并"与"赋役繁重"的恶性循环,这种经济视角的观察,在当时史家中实属罕见。读至《经籍志》总序"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的论断时,更能感受到史家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这或许正是《隋书》能超越时代局限的根本原因。 掩卷沉思,这部完成于贞观十年的史书,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隋朝三十八年的完整史料,更在于确立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修史传统。魏征用如椽大笔将隋朝盛衰刻成警示碑,其中蕴含的"居安思危"思想,至今仍在叩击着读者的心扉。当看到他对隋文帝"素无学术,好为小数"的批评时,忽然明白为何唐太宗会将此书置于案头——那些看似冷酷的历史评判,实则是给治国者最温暖的忠告。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65596
古之史官秉笔直书,在求实录善恶,以资鉴戒。今之史官为利,在求曲笔逢迎,粉饰太平。古之史官更重视道义担当,如董狐、南史,宁死不屈,成一家之言。今之史官将修史作为阿谀权贵之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实乃史家之耻。魏征著《隋书》,至今看来仍有现实意义。 读《隋书》可知隋炀帝之失。他大兴土木,修建东都,开凿运河,劳民伤财。他三征高丽,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终致身死国灭。这些教训对今天的领导者仍有警示作用。 读《隋书》可见隋文帝之功。他统一南北,结束分裂。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这些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隋书》记载了隋朝的制度得失。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为寒门子弟开辟了进身之阶。均田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促进了农业生产。这些制度创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隋书》反映了隋朝的社会风貌。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化交流频繁。这些现象展现了隋朝的经济活力与文化成就。 《隋书》的价值在于它真实记录了隋朝的兴衰历程。它告诉我们治乱兴亡的道理。它让我们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6796
"隋氏之盛,极于此矣;及其衰也,亦由此也。"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86795
魏征写的隋书真的可信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3026
当魏征在贞观年间的烛光下执笔修史时,那支蘸满墨汁的毛笔正勾勒着中国历史上最锋利的镜子。这部二十四史中唯一由亡国大臣主修的史书,用85卷的篇幅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解剖手术——帝王将相的骄奢淫逸被《食货志》中的粮价数据钉在耻辱柱上,运河两岸的民谣与《百官志》里的机构编制形成残酷互文。那些至今灼烫的警示:"以铜为镜"的比喻道出制度反思的精髓,"水能载舟"的辩证法则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依然回响。当我们在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时重读《炀帝纪》,当互联网金融泡沫中想起《五行志》记载的通货紧缩,突然明白这些竖排的繁体字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预警基因。那些被应试教育压缩成填空题的史论,实则是政治智慧的结晶,它告诉我们:最清醒的批判往往诞生于最深的伤痛,而敢于直面黑暗的眼睛,才能看见真正的光明。魏征用墨线丈量出的这条警戒线,横亘在每代执政者的案头,比任何绩效考核指标都更具穿透力。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