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陵子
於陵子
陈仲子

於陵子

陈仲子  

一卷。旧本题齐陈仲子 (生卒年不详)撰。据王士祯 《居易录》记载: “万历间学士,多撰伪书以欺世,如 《天禄阁外史》之类,人多知之。今类书中所刻唐韩鄂《岁华纪丽》,乃海盐胡震亨孝辕所造。《於陵子》,其友姚士粦叔祥作也。”《於陵子》总计十二篇,一曰 《畏人》,二曰《贫居》,三曰 《辞禄》,四曰 《遗盖》,五曰 《人问》,六曰 《先人》,七曰 《辩穷》,八曰 《大盗》,九曰 《梦葵》,十曰 《巷之人》,十一曰《未信》,十二曰《灌园》。该书前有元邓文原题词,称前代《艺文志》、《崇文总目》所无,惟石廷尉熙明家藏,又称得之道流,其说自相矛盾。书中有王鏊一引一跋,但在鏊文集中没有收录,其书系伪作无疑。现存该书的主要版本有:秘册汇函本,《廿二子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子书百家》本,《子书四十八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037
谈及先秦诸子,我总是被那些显赫的名字所吸引——孔孟的仁义道德,老庄的逍遥无为,韩非的严刑峻法。但《於陵子》这样一部冷僻的子书,却像角落里蒙尘的明珠,既让人困惑又莫名着迷。翻开这部号称"战国八子"之一的著作,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奇怪的疏离感——它既不像儒家那样热衷于构建道德体系,也不似法家那般执着于权力运作,更不像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逻辑。这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反倒让我这个现代读者产生了某种奇特的共鸣。 记得第一次接触《於陵子》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一个叫陈仲子的人物。这位於陵先生宁愿"食李三咽"也不愿出仕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常常想象,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穿着一身素衣,独自在庭院里修剪李树的样子。这种近乎偏执的洁癖,与其说是道德高尚,不如说透着一股令人困惑的倔强。就像我们现代社会中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他们的选择往往让旁观者既佩服又难以理解。 罗新教授在《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中提到,历史研究最忌讳的就是简单化的标签。《於陵子》中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言行,或许正是对战国时代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记录。当孟子批评陈仲子"避兄离母"时,我们是否想过,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像现代社会中,那些选择独居的年轻人,往往被贴上"孤僻"的标签,但谁又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考量?《於陵子》中记载的陈仲子宁肯饿着肚子也要保持独立人格的细节,让我想起身边那些拒绝"996"的朋友——这种跨越两千年的精神呼应,着实令人玩味。 最让我困惑的是《於陵子》中关于"盗泉"的记载。陈仲子因为泉水名字不雅而拒绝饮用,这种近乎迂腐的坚持,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细想之下,我们每个人不都有自己莫名其妙的坚持吗?有人拒绝使用某些品牌的手机,有人从不吃某种食物,这些现代生活中的"洁癖",与古人"不饮盗泉"的固执何其相似。也许人性中这种非理性的坚持,才是跨越时空的永恒话题。 《於陵子》的文本状态也让人困惑。现存的十二篇真伪难辨,就像拼图缺失了大半。这种残缺反而给了我无限想象的空间——那些失落的篇章里,是否记载着更多特立独行的故事?我常常想象陈仲子在齐国的市集上漫步,看着往来商贩讨价还价时的表情。他会不会对某个工匠的手艺产生兴趣?会不会在某个黄昏,对着炊烟升起的方向若有所思?这些想象中的场景,让这位古人在我心中变得立体起来。 与《论语》《孟子》这样体系完整的经典相比,《於陵子》的碎片化状态反而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忆。我们记住的过去不都是这样零散而主观的吗?就像我对童年的回忆,往往是一些不连贯的画面和气味,而非完整的时间线。这种记忆的残缺性,或许正是《於陵子》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那样条理分明的叙述,而是由无数个体碎片拼凑成的马赛克。 在阅读《於陵子》的过程中,我时常陷入困惑: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他的行为是高尚的坚持还是偏执的表演?这种困惑本身或许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就像我们面对生活中那些难以理解的人和事时,急于下判断往往不如保持适度的困惑来得可贵。《於陵子》就像一面模糊的铜镜,照出的不仅是战国时代一个异类的身影,也映照着每个时代都不缺少的那些"不合时宜者"的脸庞。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12820
"世俗之所谓忠臣者,惜其名而不见其心。" ——《於陵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8123
很多书都在讲陈仲子的清高和廉洁,但我更注意他那些实际的生活态度。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自己编草鞋,可是并不觉得辛苦。别人给他送东西,只要不是偷的抢的,他都不会拒绝。他有原则,但不死板。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他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模范,而是一个知道怎么活的人。他对自己和别人都很实在,这种真实感比那些口号式的道德说教更有价值。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38235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7240
很久没读过这种讲气节的书了,是朋友推荐的。以前觉得陈仲子这种人很傻,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自己编草鞋。现在看多了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反而开始理解他了。 刚开始觉得他太极端。明明可以当官,偏要躲到山里。明明有肉吃,非要啃野菜。这种活法太苦了,正常人谁受得了。可是现在想想,我们每天上班下班,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 书里说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饭。以前觉得这是死要面子,现在才明白这是守住最后的底线。我们总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是低头低久了,连自己是谁都忘了。陈仲子至少记得自己是谁。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他对妻子的态度。明明可以过好日子,非要拉着妻子一起受苦。这算不算自私?但反过来想,现在多少人为了钱出卖感情,为了利益背叛家人。这样比起来,到底谁更自私? 看到后面发现他其实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后果是什么。他不是不会享福,是选择了不享福。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都在拼命往上爬,谁会主动往下走? 现在的人都在说现实点,聪明点。可是读了这本书,突然觉得我们所谓的聪明,可能是一种更大的糊涂。为了活得好一点,把最要紧的东西都弄丢了。陈仲子虽然过得苦,但至少没丢了自己。 有时候半夜睡不着,会想起书里的话。说人活着要有骨气,不能像墙头草。可是第二天起床,还是得继续做墙头草。不知道是书里的道理太旧了,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这本书看得很慢,因为每看几页就要停下来想很久。想的最多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比陈仲子强在哪里?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