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杨继洲

针灸大成

杨继洲  

《针灸大成》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卷1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5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6、7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8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10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4877
「针之要术,妙在手中;经络所行,始明于心。」《针灸大成》以精微的医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人相应的中医精髓图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传统医学的博大智慧。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326
从《针灸大成》中读来,随着对中医理解的深入,越发体会到其中暗藏的玄机。人体经络就像城市的地下管网,看似无形却维系着生命的运转,这套系统在医者手下竟能如此精准地调控。想到杨继洲将毕生所学倾注于此书,那些看似简单的穴位配伍,实则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有时觉得针灸就像与身体对话,银针轻颤间传递着某种古老的密码。现代医学越发达,越能验证这些传统疗法的精妙之处。但也不免感叹,如今真正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就像逐渐失传的方言。每次翻看那些泛黄的经络图,既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又为某些即将消失的技法感到惋惜。 在诊室里实践时,常能体会到书中"气至有效"的奥义。这套理论体系虽古老,却蕴含着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就像城市翻新时总会发现,那些最古老的排水系统往往设计得最为合理。或许医学也是如此,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往往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5728
翻开《针灸大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中医正统气息。杨继洲笔下的针灸之道,表面上是在传授医术,实则暗藏着一整套维护传统医学权威的隐秘逻辑。那些看似纯粹的穴位讲解、针刺手法,无不渗透着对"医道正统"的固执坚守。就像古代王朝需要礼制来维系等级秩序一样,中医体系也需要这样一本"经典"来确立其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 针灸之术在这里被塑造成一套精密的人体控制系统。三百六十穴位对应周天之数,十二经络暗合地支轮回,五脏六腑与五行相生相克。这种看似完美的系统化建构,本质上是为了将人体纳入一个既定的认知框架。每一个穴位都被赋予了特定的"主治功能",就像官僚体系中的各级官员各司其职。足三里管脾胃,合谷穴主头痛,这种明确的职能划分,让整个针灸体系呈现出一种令人安心的秩序感。但细究之下,这种秩序背后是对医学解释权的绝对垄断——只有熟读经典的医者才配掌握这套密码,普通病患只能顶礼膜拜。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得气"的执着描述。针下如鱼吞钩,如蚁行走,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体验描写,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只有内行人才能理解的"行业黑话"。就像古代士大夫用艰深文言区分阶级一样,针灸术语也在医患之间划出了一道无形的鸿沟。当一位老中医捻转提插间突然面露喜色"得气了",门外汉除了敬畏还能作何感想?这种专业知识的神秘化处理,巧妙地将医者抬上了神坛。 书中反复强调的"补泻"理论更是精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听起来天衣无缝。但问题在于,谁来判定虚实?标准何在?这套理论将诊断权完全交给了医者,患者沦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就像儒家伦理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然秩序,医患关系在这里也被固化成了永恒不变的上下级模式。更吊诡的是,当治疗无效时,理论永远可以自圆其说——不是理论错了,是你没找到真正的"虚实施治"。 《针灸大成》对古籍的推崇近乎宗教崇拜。黄帝、扁鹊、张仲景这些名字被反复祭出,每一句话都要引经据典。这种对古代权威的绝对服从,与儒家"法先王"的思想如出一辙。新创的针法必须包装成"古法新用",不同见解只能假托"古人云"。这种厚古薄今的倾向,使得针灸理论就像一潭不断自我引用的死水,虽然清澈见底,却难有源头活水。 但最令人深思的是书中对"医者仁心"的道德绑架。杨继洲一面详述各种疑难杂症的治法,一面不断强调医德修养。表面看是医者父母心,实则暗藏着一个逻辑陷阱:既然医者都如此仁心仁术,那么治不好病只能是患者福薄或者医缘未至。这种将医术与道德捆绑的话术,完美规避了医疗失败的责任问题,堪称古代版的"免责声明"。 看着书中那些工整的穴位图和严谨的针刺禁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代医学难以与中医真正对话。两者根本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一个建立在可证伪的实验基础上,一个构建在自我圆满的理论闭环中。《针灸大成》就像一座精美的中式园林,亭台楼阁无不自成一格,但围墙之外早已是钢筋森林的天下。 当现代医学用CT扫描揭示经络的实质,用双盲实验检验针灸疗效时,传统针灸要么选择固守经典作茧自缚,要么就得面对体系重构的阵痛。就像清末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样,当代中医也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在古书中寻找微言大义,还是勇敢地接受现代科学的检验?这个问题,恐怕比任何穴位取穴都更难把握。 掩卷沉思,忽然觉得《针灸大成》的伟大恰恰在于它的局限。它完整保存了一个传统医学体系的思维范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人是如何认识身体、理解健康的。这种认知方式虽然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却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智慧。也许未来的医学发展,既需要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也需要这种整体把握的生命感悟。只是后者必须褪去神秘主义的外衣,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获得新生。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2970
读《针灸大成》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把中医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得很好。它讲清楚了针灸的原理,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针灸不只是扎针,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系统。 书里首先解释了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的能量通道,气血在里面运行。如果经络不通,人就会生病。针灸的作用就是调节这些通道,让气血顺畅流动。这个道理和易经讲的阴阳平衡很像。阴阳不平衡,身体就出问题。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整阴阳。 然后书里详细讲了各种穴位的位置和作用。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能,有的管头痛,有的管胃病。扎针的时候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对的穴位。这和道德经说的"道法自然"是一个意思。治病要顺应身体的规律,不能乱来。 接着书里介绍了不同的针法。有补法,有泻法,有平补平泻。医生要根据病情决定用哪种方法。这就像管仲说的赏罚分明,该补的时候补,该泻的时候泻。只有方法得当,治疗效果才会好。 书里还提到针灸要讲究时机。有些病早上治效果好,有些病晚上治更合适。这和易经讲的天时地利是一个道理。治病也要看时候,不能随便乱来。 最后书里说了针灸的禁忌。有些情况不能扎针,有些部位要特别小心。这体现了中医的谨慎态度。治病是为了救人,不能因为大意反而害了病人。 看完整本书,我觉得针灸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很自然,也很有效。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7325
不少学医的朋友都说《针灸大成》太难读懂了。这本书是明代杨继洲编的,汇集了历代针灸精华。很多人翻开就犯晕,其实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读的方法不对。 古代医书和现代医学差别很大。那时候的术语现在听着陌生,那时的治病思路现在觉得奇怪。比如书里说的"经络",现代解剖找不到,但古人就用这个治病。这不是古人胡说,而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 读这本书要先明白一个道理:古代医术是从实践中来的。他们不懂现代科学,但靠着几千年扎针的经验,总结出这套方法。就像老木匠不用量角器也能把榫卯做严实,这是手艺活。 想读懂这本书,得先看《黄帝内经》。就像学数学要先认数字,学针灸得先明白气血阴阳这些基础概念。不然就像小学生直接看高等数学,肯定一头雾水。 这本书最难的是穴位定位。古人描述位置用"寸"做单位,但这个"寸"是相对长度,每个人不一样。现在人死板地用尺子量,反而找不准。老中医用手比划,三指宽是一寸,这样才准。 最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起老方法。觉得现代医学发达,老一套该淘汰。其实两种方法各有长短。西医治急症快,中医调慢性病好。这本书里记的很多治法,现在临床还在用,效果不错。 读这本书要耐心。不能指望像看小说那样一口气读完。得边看边琢磨,最好有人指点。我见过老中医带着徒弟,每读一页就停下来讲解,这样才真能学会。
2025年07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