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
扁鹊

鬼门十三针

扁鹊  

鬼门十三针是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针 灸治疗方法,它起初是一种法术,是中国玄家、医家 的不传之学,在针灸学领域享有至高的地位。它所 蕴含的玄学思想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深奥难懂,经过 1000 多年的发展,该针法取长补短,吸取了古往今 来各类针灸学的精华之法,根据人体穴位的特异性, 遵循不同穴位的针灸机理对症下针,疗效迅速独特。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84623
神书,针灸的巅峰。快活、痛快、舒服!白天能看,晚上也能看。初学者能读懂,老中医也能读懂。生病时要看,健康时也要看。自己扎针用得上,教别人也用得上。理论实用,方法详细。看完就会,会了就能用。入门容易,精通不难。治病救人全靠它!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1513
读到《鬼门十三针》时,整个人都被震住了。这本书不是普通的医术讲解,而是教人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出路。我觉得每个遇到困难的人都该看看。以后我遇到瓶颈时,一定会再翻出来读。 人生就像治病,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鬼门十三针》告诉我的就是这个道理。书里讲的那些治疗方法,其实都是在说一个事:遇到问题不要慌,总有解决的办法。书里说,治病要找到根源,做人做事也是一样。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真实案例。那些被怪病折磨的人,最后都找到了治愈的方法。这让我明白,再难的坎也能跨过去。我看完就在想,自己平时遇到的那些烦恼,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书里还讲了很多行医的道德准则。医生治病要用心,做人做事更要用心。我记住了最重要的一点: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想着回报。就像书里那些老中医,他们治病救人,图的不是钱,而是看到病人好起来。 我觉得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是医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就像针灸一样,找准穴位,坚持下去,总会见效。我现在做事更有耐心了,因为我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过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的医者仁心。治病要用心,做人更要用心。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所有人都能像书里写的那样,这个世界会变得多好啊。我现在也在努力,不管做什么都尽量多替别人着想。 书里那些治病的故事,其实都是在讲人生的道理。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变了很多。以前遇到问题总是着急,现在学会了冷静。以前总想着走捷径,现在明白了脚踏实地的重要。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17079
近来坊间多有推崇《鬼门十三针》者,谓其乃医道秘术,能起死回生。然细究其文,不免令人疑窦丛生。此书号称传自上古,却处处透着后世附会的痕迹,那些神乎其技的针法描述,倒像是明清话本里杜撰的江湖秘技。昔年读《黄帝内经》,其论针灸何其平实,何曾有过这般玄虚之说? 医家经典,向来忌讳故弄玄虚。扁鹊、华佗等先贤著述,皆以临床实效为要。而《鬼门十三针》动辄言"通幽冥"、"夺造化",这般说辞,与江湖术士的谶语何异?尤可怪者,书中所谓"十三针"竟暗合道家丹鼎之说,这医道混杂方术的做派,倒像是全真教那些炼丹道士的手笔。 考其源流更是蹊跷。若真如书中所言传承千年,何以隋唐医籍未见只字提及?宋元医案亦无蛛丝马迹?偏偏在明代野史笔记中突然现身,这传承谱系,未免太过蹊跷。记得先师尝言:"凡古代医术失传者,后世所谓'发现',十有八九皆伪托。"观此书行文,多用明代白话,却硬要充作汉晋遗篇,这文字作伪的破绽,但凡略通文献学者皆能辨识。 最可笑是书中所谓"鬼门"之说。医道本讲经络穴位,何来"鬼门"这等怪力乱神的称谓?张仲景《伤寒论》论及厥阴病危候,也不过说"邪入脏",何曾扯甚么阴阳界限?这般装神弄鬼的伎俩,倒是与市井卖膏药的江湖郎中一脉相承。读者若真想研习针灸,不如去读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虽文字古拙,却是实实在在的医家正法。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66038
在最困惑的时候翻开《鬼门十三针》,那些针刺穴位的古老智慧竟让我看见生命与死亡的辩证关系。医者十三针定生死,而凡人一生都在阴阳交界处徘徊。书中记载孙真人用银针救回濒死妇人,我却在这个年纪才懂得,人体经络图里藏着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套关于平衡的哲学。现代人总想着速效解决,可真正的调理需要像针灸般精准而耐心。我尝试过艾灸涌泉穴来缓解失眠,虽不及书中案例那般神奇,但确实体会到气血流通的微妙变化。这书最令人叹服的是将巫医传统转化为严谨的医学体系,每个穴位都对应着具体症状,就像人生每个困局都有其解药。中医讲究"治未病",而我们却总是在病症发作时才想起翻看医书。读这样的典籍,需要带着敬畏心,也需要实践勇气,毕竟纸上谈兵永远治不好真实的病痛。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2913
有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让人后背发凉却又欲罢不能的志怪小说了。朋友说《鬼门十三针》是当代聊斋,我起初不以为然,直到在某个失眠的深夜翻开第一页,那些游走在阴阳交界处的故事就像针尖般精准地刺中了我的神经。 以前总觉得鬼神之说不过是古人的精神寄托,读完才惊觉其中暗藏的生命哲学。书中那些濒死之人被十三针救回的故事,表面是玄奇医术,内里却写满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敬畏。最让我震撼的是老郎中那句"鬼门关前走一遭的人,眼里都带着三分阴间的凉",这哪里是在写医术,分明是在写人性。现代医学发达了,我们却越来越失去对死亡的感知能力,把临终都包装成消毒水味的标准化流程。 特别触动我的是那个总在雨夜出现的无名医者。他施针时从不说话,却在病人痊愈后悄然离去。这不正是中国传统医者的写照吗?如今满大街的专家门诊,挂号费越收越贵,问诊时间却越来越短。书中那些游医反而守着最朴素的医道——"治人如渡劫,救一个是一个"。读到凌晨三点时,窗外的雨声和书里的雨夜莫名重合,恍然觉得那些故事或许不只是故事。 作者最厉害的是把惊悚情节写得如此克制。没有血浆四溅的场面,光是描写银针扎进特定穴位时"泛起青黑色的涟漪",就让人寒毛直竖。这种留白手法比直白的恐怖描写更符合东方美学,就像中医讲究的"扶正祛邪",邪气不必明说,正气自然显现。我猜作者一定深谙《黄帝内经》,才能把医理和玄学结合得这般行云流水。 合上书时天刚蒙蒙亮,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说"不知生,焉知死"。这部现代志怪小说最珍贵的,不是那些离奇情节,而是提醒我们:在这个CT扫描仪都能看清血管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一些对未知的敬畏。就像书中老郎中的那套银针,既救肉体,也渡魂魄。
2025年06月28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