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小品方
陈延之

小品方

陈延之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其逸文多存于中、日古典医著《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198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文柱《小品方辑校》。1984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发现有本书序言及卷1大部分内容的日本古卷子抄本残卷。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889
方寸之间藏人命。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4761
"小品之作,如清风徐来,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1441
不少读者都说《小品方》里的用药方法古怪难懂,甚至觉得有些方子根本不合常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离魏晋南北朝太远了,那时候的医学理论和现在完全不同。这本书写于一千多年前,当时人们治病有自己的套路,用药讲究"随证加减",和现代人理解的"对症下药"不是一回事。 《小品方》的作者陈延之是个实打实的临床大夫,书里记的都是他治病的手艺。但问题是那时候的医书都爱用行话,比如"风劳"、"冷热"这些说法,现在看着就像天书。更麻烦的是,这本书在流传过程中丢了不少内容,现在看到的版本是后人从别的医书里东拼西凑找回来的。 要说读《小品方》的窍门,得先明白当时的医学背景。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医生治病主要靠经验,用药讲究"以毒攻毒"。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科学概念,他们说的"寒热"和我们理解的体温不是一回事。书里经常提到用酒送药,不是因为古人爱喝酒,而是酒能帮助药力发散。 读这种古医书不能太较真。有些方子现在看确实危险,比如用朱砂、水银这些有毒的东西。但当时的人就是这么治病的,而且真的治好过不少人。现在有人研究《小品方》,主要是想从里面找点治疗思路,不是真要照搬那些方子。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962
好药治病,十愈其九;恶药治病,十愈其六;无药自治,百无一愈。——陈延之《小品方》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4521
读《小品方》时,总忍不住将其与《黄帝内经》对比,这一比就显出几分尴尬。陈延之的这部方书号称"小品",却处处透着对经典的拙劣模仿。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方剂,细究之下不过是把《内经》理论机械切割后的产物,就像把完整的青铜器熔了铸成铜钱,虽然能用,却失了气象。 最令人不适的是它对"天人相应"的粗暴简化。在《内经》中,五运六气的流转如同交响乐般精妙,到了《小品方》里却变成生硬的对应表格。它将人体与四季的关联简化为"春宜吐、夏宜汗"的教条,这种机械的二分法简直是对中医整体观的亵渎。我常怀疑,那些照本宣科的庸医,源头就在这类简化思维的荼毒。 更可笑的是它对药性的处理。把麻黄、桂枝的配伍原理,硬生生套在各类药物组合上,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这种思维惰性导致的后果,在《治妇人方》里尤为明显——不管寒热虚实,动辄就是四物汤加减。读到这里时,我眼前总浮现出那些被灌了几十剂相似汤药的古代妇女,她们的病真的被"治"好了吗?还是说这种程式化治疗本身就是另一种疾病? 最值得玩味的是它的历史定位。这部被捧为"承前启后"的著作,实际呈现的是医学思想的退化轨迹。当葛洪在炼丹炉前探索物质转化时,当陶弘景在山中绘制本草图谱时,《小品方》却把医学拉回经验主义的窠臼。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古医学最不愿承认的事实:有时所谓的"集大成",不过是把活水引入死潭。 掩卷时总在想,我们今天对传统的盲目崇奉,是否也在重复类似的错误?当人们把《小品方》里的方剂当作金科玉律时,可曾想过其中有多少是陈延之的臆测?医学史应该教会我们质疑,可惜多数人只学会了跪拜。这部方书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提醒我们:任何把生命简化为方剂配伍表的尝试,最终都会沦为时代的笑柄。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