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周书
令狐德棻

周书

令狐德棻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 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59298
读《周书》时,总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力量。那些记载着先王治世之道的文字,像青铜器上的铭文般庄重而内敛。周人尚礼,书中处处可见"敬德保民"的智慧,这种治国理念至今想来仍令人动容——真正的统治之道不在于权术谋略,而在于以德服人。 文字间透露出周人的处世哲学:慎言敏行。他们懂得"一言之失,驷马不及追"的道理,更明白"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深意。这种对细节的敬畏,恰恰是当今浮躁社会最缺乏的品质。我常想,若是现代人能学得周人三分慎独功夫,职场中便不会有那么多口舌是非,生活中也能少些无谓的争执。 书中对人才培养的见解尤为精辟。"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八个字,道破了教育的真谛。周人重视德行培养远胜于技艺传授,这种价值取向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读至"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时,不禁联想到当下某些追求短期效益的教育乱象,更觉古人用心之深远。 最令我触动的是《周书》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为政态度,与当下某些官员的庸碌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周人懂得居安思危,明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执政规律。这种清醒的认知,是历经沧桑后的智慧沉淀。 掩卷沉思,《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生活态度。那些看似古旧的训诫,其实蕴含着永恒的处世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这些古老文字中汲取定力,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澄明。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6993
白岩松说:"现代人知识不少,眼界却窄。古人著书不多,但格局宏大。"我开始在古籍中寻找那份开阔。如今我们推崇高效阅读,但有些经典值得反复咀嚼,比如《周书》。"经史子集"中,史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值得细细品读。《周书》虽不如《史记》闻名,却真实记录了北周的历史风云。 翻开泛黄的书页,仿佛看到宇文泰在长安城指点江山。他创立的府兵制,影响了隋唐军事制度;推行的均田制,奠定了北朝经济基础。这些制度创新,都闪耀着古人的智慧。特别喜欢记载苏绰的那段,这位布衣宰相提出的"六条诏书",至今读来仍觉振聋发聩。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的文字里藏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 最近给学历史的朋友推荐了《周书》,他起先嫌南北朝史料零散,读后却说发现了新天地。确实,从宇文护专权到杨坚代周,这段历史充满戏剧性。今日重读"武帝本纪",文笔简练却气势磅礴。"灭佛运动"的记载,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史家笔下的名字都带着历史的厚重:独孤信、韦孝宽、李虎。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乱世中也能成就伟业。《周书》就像一壶陈年普洱,初尝微苦,回味却悠长。每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意趣。谁说读史只是学者的专利?普通人也能在古籍中找到与自己时代的共鸣。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7849
《周书》云:"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826
"帝王之兴,虽曰天命,亦由人事。"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3090
有人说《周书》里藏着"明德慎罚"的治国之道,有人赞颂其中"天命靡常"的深邃哲思。可我翻遍竹简,只看到满纸的刀光剑影——那些被美化为"吊民伐罪"的战争,不过是成王败寇的遮羞布罢了。当周公用"敬天保民"的名义诛杀管蔡时,那些流淌的鲜血可曾记得所谓的天命?三千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用华丽的辞藻包装暴力,这种传承,到底是智慧还是执迷?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