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华子
知书房
子华子
子华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子华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段时间没碰这样晦涩难懂的先秦典籍了,还是在查阅诸子百家资料时偶然发现的这本《子华子》。翻开前几页就让人陷入某种困惑的漩涡——这些看似玄妙的言辞,到底想传达什么?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初读时以为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养生之道,可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在这个996成为常态的时代,"全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像庄子那样逍遥自在,还是如现代人般在职场拼杀?我总忍不住把手机里的待办清单和这句话对照,却愈发迷茫。或许古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今天面临的生存困境。
最困扰我的是书中对"心"的论述。子华子说"心者,身之君也",可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意识不过是大脑神经元放电的产物。每当在地铁上看到人们麻木地刷着短视频时,我就在想:这个"君"到底还存不存在?我们引以为傲的理性思考,会不会只是生物本能的精致包装?
不过书中关于"虚静"的讨论倒让我心有戚戚。尝试按照书中所说早起了三天,却在第四天被凌晨的工作消息彻底打回原形。这种古今生活方式的断裂感特别强烈——我们既向往古人描述的修养境界,又不得不屈服于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就像明知外卖不健康,却连煮碗面的时间都觉得奢侈。
最吊诡的是书中"去情欲"的主张。在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今天,情欲反而成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商家们处心积虑刺激我们的欲望,而两千年前的智者却说要克制它。这种时空错位的智慧,到底还能给我们多少实际指导?我时常在深夜购物车和这本书之间来回切换,陷入更深的困惑。
但奇怪的是,每次合上书页,那些拗口的句子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浮现。比如在会议室争论不休时,突然想起"争则乱,乱则穷";在焦虑失眠的夜里,莫名记起"神清则知明"。也许古典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们像一面棱镜,让现代生活的光怪陆离折射出新的色彩。虽然始终没搞明白子华子到底想说什么,但这种持续的困惑本身,似乎也是种难得的思考体验。
子华子立论精微,足见先秦智慧。
《子华子》一书,伪托古贤而实为杂凑,文辞浮艳而理路不清,每以玄言装点门面,实则空洞无物。其注疏者更是不堪卒读,或牵强附会,或望文生义,全然不顾先秦语言实际。书中"全生"之说看似高妙,细究不过剽窃《吕览》残唾;"贵虚"之论标新立异,实则背离老庄本旨。尤可笑者,注家竟将"盍"字强解为"何不",殊不知此乃典型宋人语式,先秦焉有此等文法?今人若欲研习此书,必先勘破其伪托本质,更须以《荀子》《韩非》等真典籍对读,方不致为虚妄之言所惑。至于坊间所谓"程本""旧注",多半是明清书贾伪作,其中错简讹字比比皆是,甚者将"鬻子"误作"粥子","尹文"讹为"伊文",此等劣质文本,实在不值智者一哂。
不少读者都说《子华子》这本书很难懂。他们觉得里面的文字古怪拗口,读起来很费劲。其实这种困难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现代人读古代文献的方法不对。先秦时期的书都这样,不是只有《子华子》特别难读。
《子华子》这本书据说是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写的。程本这个人历史上记载很少,连司马迁都没提过他。这就让人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出自程本之手。更可疑的是,这本书在汉代以前根本没人提到过。直到汉代才突然冒出来,这很不符合常理。
书里有很多地方用词很奇怪。比如"天符""人符"这些概念,在其他先秦典籍里都找不到。这些词要么是后人编造的,要么就是当时晋国地方的方言。就像章太炎先生说的,古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土话。我们现在读不懂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当时的语言。
还有一点很可疑。这本书的内容和《庄子》《列子》很像,但文笔又不如这两本书。要么是抄袭,要么就是后人模仿写的。特别是关于养生、治国这些内容,明显带着汉代思想的影子。先秦时期的人不会这样说话。
读这种书需要先了解古代文字学。就像读《尚书》要看《尔雅》一样。可惜现在研究《子华子》的人太少,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搞不清楚。有些学者干脆说这本书是伪书。这种说法虽然武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