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日知录
日知录

日知录

顾炎武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内容宏富,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士庶。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
更多
书评  · 8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47747
读顾炎武的《日知录》,需要结合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来理解他的思考方式。顾炎武的学问讲究经世致用,这是儒家实用主义的体现。他写书不是为了空谈道理,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书中的内容分为许多条,每条都很短,但包含很深的意思。顾炎武考证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时,总是先列出原始材料,然后进行分析。他特别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反对凭空猜测。这种方法继承了汉代学者的传统,但比他们更加系统化。 顾炎武讨论问题时,往往从具体事例出发,然后上升到理论层面。比如他研究田赋制度,会先比较不同朝代的征税方法,再指出其中的利弊。这种写法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历史演变的脉络。他的结论通常很谨慎,不会轻易下判断。 书中有大量关于政治制度的讨论。顾炎武认为,好的制度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他批评明代的一些政策过于理想化,结果反而害了百姓。这些观点来自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他务实的思想特点。 顾炎武的文风非常简练,很少用修饰性的词语。他写文章就像在和人面对面交谈,直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写作方式让内容更容易理解,也更有说服力。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态度。 《日知录》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考证。顾炎武会仔细核对不同史书的记载,找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他经常引用多种资料来证明一个观点,确保结论可靠。这种做法显示了他对学问的认真态度。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13078
考据精详,立论谨严。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6032
说来实在汗颜,直到而立之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部明清之际的鸿篇巨著《日知录》。这部积三十年之功写就的札记,其考据之精审令人叹服,每条不过百字却字字珠玑;见解之独到使人拍案,寻常事物中总能掘出新意;体系之庞杂又叫人目眩,从天文历算到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年轻时总觉得这类考据文字枯燥艰涩,如今细读才发现是自己当年不识真味,这分明是一部浓缩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录。 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尤为令人神往。他那种"采铜于山"的治学态度,将原始材料熔铸成新的见解,恰似考古学家在残简断碑中拼凑历史真相。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诠释,这个在后世被简化成口号的概念,在原典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他论证"保国"与"保天下"之辨时展现的逻辑力量,让人看到思想可以如何穿透时空。 这些思想的永恒魅力,或许正源于它们的未完成性。就像顾炎武终其一生都在修订《日知录》,他的许多观点都留有继续探讨的空间。试想,若他的经世致用之学真的在当世得以完全实现,这些思想还会如此引人深思吗?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可能性,让我们不断重读《日知录》,在字里行间寻找新的启示。每当我思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时,总会不自觉地推想:若是顾炎武能看到三百年后的社会变革,他会如何修正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思想对话中,《日知录》的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语言文字的考辨。顾炎武对古今字义的辨析,展现了一种近乎现代语言学的敏锐。他在考订《诗经》用字时展现的严谨,让今天的学术论文都相形见绌。这种治学精神,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日知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