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种书并序
五十六种书并序
韦续

五十六种书并序

韦续  

记述书法字体的著作。旧题唐代韦续撰。一卷。序中称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读史籀,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十二加三十三并非五十六,恐有误),则此书非其所作,只是为其所传。五十六种为龙书、八穗书、篆书、云书、鸾凤书、科斗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倒薤书、虎书、鸟书、鱼书、填书等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935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堆砌名目,牵强附会,看似体系完备,实则杂乱无章。其分类标准模糊,时而据字体形态,时而据用途场合,逻辑混乱。所述五十六种书体,多数缺乏实证,仅为臆测。序文空谈书体源流,却无具体例证支撑,可信度存疑。文中提及的"龙书""穗书"等,既无实物佐证,又无文献记载,纯属虚构。韦续好为新说,妄立名目,实为书学研究中一大弊病。若欲了解古代书体,当以出土简牍、碑刻为据,辅以《说文解字》等可靠文献,不可轻信此类穿凿之说。文中所谓"龟书""蛇书"等,显系后人附会,与早期文字演变规律明显不符。整理者不加考辨,照单全收,致使讹误流传。研究书体演变,仍需回归甲骨金文等实物材料,方得真知。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9299
韦续的《五十六种书并序》是一部关于书法分类的作品。他试图整理书法的演变和特点。但读完后依然感到困惑。书法的脉络似乎没那么清晰,分类也不太明确。那些古代的文字和字体,如今看来更像是零散的记录。唐代以后的书风变化很大,韦续的分类更显得模糊。不同风格的区分不明显,也没有详细的解释。也许当时的人能看懂,现代人却难以理解。书法的发展本就复杂,强行分类反而让人更加迷茫。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3037
书法之道,非独工于笔墨,更在于陶冶性情。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所述五十六种书体,看似在讲文字形态,实则道出了为人为艺的真谛。那些或如龙蛇游走,或似鹤舞云间的笔势,不正是告诉我们:立身处世当如挥毫,既要遵循法度,又需独抒性灵? 看那"垂露书"如珠玉垂悬,"飞白书"似枯笔见骨,每一种书体都在诉说一个道理:技艺贵在专精。世人常贪多务得,却不知专攻一艺远胜囫囵吞枣。我常于夜半临帖,忽觉笔锋转折间暗合人生进退——该顿处不可轻浮,该行处不可迟疑,这不正是韦续留给后人的处世箴言么? 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行书"的诠释:"不疾不徐,得中和之道"。年少时总爱龙飞凤舞,以为张扬即是美;年岁渐长才懂得,收放自如才是真境界。就像为人处世,过分拘泥则失之呆板,太过放纵又流于轻狂。每次提笔习字,墨迹在宣纸上晕开的轨迹,都像是在摹写自己生命的年轮。 韦续将书艺分为五十六种,看似繁琐,实则是告诉我们:世间万事皆有法度。但法度不是枷锁,而是让我们在规矩中见自由的阶梯。每当临写"八分书"的方正雍容,或摹仿"草书"的奔放不羁时,总会想起他说的"随事立体,贵在变通"。这不正是对我们这些在传统与创新间徘徊的现代人最好的启示么?笔墨千年,道理常新。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44297
五十六种书,竟无一得存。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19597
研习书法时读韦续,他告诉你:"文字之兴,肇于自然";困惑于书体源流时,他为你梳理:"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临摹古帖不得其法时,他点明:"仓颉变古,李斯改篆"的真谛。当你在楷隶之间徘徊,他会提醒:"八分,汉隶也";若对今草笔法生疏,他便道出:"王羲之改为今草,其状相连"的演变轨迹。更不必说"刻符书""云书""龟书""鹤头书""金错书"等五十六种书体的精妙分类,每翻开一页,都能遇见古人造字的智慧结晶。 韦续的《五十六种书并序》像一部微缩的中国书法基因库,将散佚的文献与口传心授的笔法编织成系统。他以史家眼光梳理书体流变,又以艺术家的敏感捕捉每种书体的神韵。文中"篆隶草真"的演变脉络,暗合着中国文化"由象生意,由意生法"的思维轨迹。在机械化临摹盛行的今天,重读这部论著,更能体会古人"观物取象"的创作真谛——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更是对天地万物的诗意凝练。 每当提笔临帖遇到瓶颈,我总习惯翻阅这部不足千言的经典。韦续用最精炼的语言,为后世学书者搭建起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他教会我们,真正的书法研习需要双管齐下:既要穷究点画技法,更要参透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