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超善恶
超善恶

超善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该书是对尼采后期思想的部分追溯。它从根本上讲是对现代的批判,它批判现代观念、现代科学、现代艺术,乃至现代政治的总体,“权利意志”之说,也肇始于此。在后一种意义上说,该书是高等人的读物——这个概念比以往所认为的更具精神性、更激进。人们要经得起这一概念,则体内必须具备这种勇气,必须无畏才行。
更多
书评  · 5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75347
读尼采的《超善恶》,就像在暴风雨夜攀爬一座没有护栏的螺旋楼梯,每一步都踏在思想崩塌的边缘。这部作品完全抛弃了传统哲学著作的温吞水般的论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警句式的重锤,每一击都砸在读者习以为常的道德地基上。那些充满酒神气质的段落,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生命力简直要从纸页上跃起,而转瞬间又化作毒蛇般的讥讽,在观念的伤口上注入怀疑的毒液。 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种写作风格时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尼采故意打碎逻辑的链条,让思想像碎玻璃一样散落一地,读者不得不自己弯腰拾起每一片闪着寒光的锋刃。他笔下的"超人"概念既令人战栗又充满诱惑,就像站在悬崖边俯瞰深渊时那种致命的眩晕感。这种写作方式与其说是哲学论述,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精神实验——用思想的电流直接刺激读者麻木的神经。 作为现代读者,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游戏,但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就用锤子敲碎了道德神殿的彩色玻璃。那些关于"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论述至今仍在回响,只是我们常常忘记,这位思想者是在怎样的精神苦痛中锻造这些概念的。阅读时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些文字诞生于一个尚未有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的时代——它们既是预言,也是遗言,是疯子在理性沉睡时写下的清醒梦话。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49945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才终于啃完尼采的《超善恶》。这本躺在书架多年的著作,每次翻开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合上最后一页时,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是解脱,而是终于能够直面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拷问。作为习惯在既定轨道上思考的人,尼采的文字就像一记记重锤,不断敲打着我的思维定式。 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尤为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善"与"恶"这对概念的虚伪性,指出它们不过是弱者用来约束强者的工具。这种颠覆性的观点让我不得不反复咀嚼。在第二章里,他剖析了"同情"这种被普遍赞美的品质,认为过度的同情实际上会削弱生命意志。这个观点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些以"为你好"之名进行的道德绑架,确实发人深省。尼采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人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观念。 书中关于"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区分令人印象深刻。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奴隶的反抗,弱者通过将自身的特质定义为"善"来获得心理优势。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我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价值判断。特别是在讨论"真理意志"时,尼采指出追求真理本身也可能是一种隐蔽的权力意志。这种深刻的怀疑精神,对习惯了非黑即白思维模式的我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尼采的写作风格极具个人特色。他善用寓言和格言,时而尖锐如刀,时而诗意盎然。在论述"永恒轮回"时,他没有采用严密的逻辑推演,而是用近乎文学的方式呈现这个思想实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哲学思考不再是枯燥的概念游戏,而成为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不过必须承认,这种跳跃式的写作也给理解带来了不小挑战,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把握其要义。 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尼采并非简单地否定一切价值,而是在呼唤一种更为本真的价值创造。他对"超人"的构想,实际上是对人类可能性的探索。这种建设性的维度往往被他的批判锋芒所掩盖。在当代社会,当各种现成的价值体系不断向我们灌输时,尼采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虽然不一定完全认同他的每一个观点,但这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掩卷沉思,尼采的思想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思维中的种种盲区。也许这正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迫使你重新思考那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超善恶》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剂唤醒独立思考的良药。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超善恶》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