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窗稿
梦窗稿
吴文英

梦窗稿

吴文英  

四卷。《补遗》 一卷。宋吴文英 撰。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觉翁,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往来于江浙之间,曾为嗣荣王等显贵的门客。其词字句工丽,音律和谐,与周密齐名,并称“二窗”。所著词《梦窗稿》有甲、乙、丙、丁四稿,故亦称《梦窗甲乙丙丁稿》。是集为毛晋所刊。毛晋初得其丙、丁二稿,刻于《宋词》第五集中。并附摭其绝笔一篇,佚词九篇为补遗。后又得甲、乙二稿,刻于第六集中。但讹误之处甚多。后人将四稿合为一帙。今观其集,其词早年多登临咏怀、酬唱之作,颇重格律技巧;晚年则因民族危亡日益严重,而辞气高迈。其词谨严,长于绘色,精于乐理,自有典丽隽秀之风。是集还有杜文澜曼陀华阁校刊本,在毛晋本基础上,增有续补遗一卷; 四印斋刊本、《四明丛书》本。近人张寿镛《补校梦窗词新词稿》,以明抄本为底本,兼取诸本之长,为足本。另有郑文焯《梦窗词校议》、近人杨铁夫 《吴梦窗词笺释》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4243
读完《梦窗稿》最大的感受是,吴文英的词作技巧确实高超,但他过于追求形式的精致,反而让内容显得空洞。他喜欢堆砌典故,用字生僻,读起来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词本来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但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觉是为了写词而写词,缺少真实的情感共鸣。 他的词在音律上很讲究,每一句都符合格律要求,但这种严格的形式限制也束缚了内容的表达。很多句子看起来很美,但仔细一想却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这种写法虽然能显示作者的学问和技巧,却很难打动读者。 宋词发展到南宋,已经越来越注重形式,吴文英就是这种趋势的代表。他的作品像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但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创作方式让词失去了最初的真挚和自然。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8780
翻开《梦窗稿》的瞬间,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南宋末年的雕花木窗,吴文英的词作如烟似雾地漫溢开来。这位被后世称为"词中李商隐"的大家,其词风之独特,恰如法家三派各有偏重,在宋词这片沃土上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疆域。他的词作可大致分为三种风貌:密丽幽邃者如七宝楼台,清空疏宕者似寒潭鹤影,而介于二者之间的则如雾里看花,每一种都蕴含着词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那些密丽幽邃的词章,犹如商鞅建立的严整法制,字字精雕细琢,句句环环相扣。《莺啼序》便是这般,四叠长调中铺陈开来的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将记忆、梦境与现实交织成一张细密的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这样的句子,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每一个意象都经过精心安排,就像商鞅变法中每一个法令都有其特定用意。这种密丽风格在吴文英手中达到了极致,典故与意象层层堆叠,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美丽。我在初读时常感困惑,直到某个月夜重读,才突然领悟到这种密丽背后,隐藏着的是词人对逝去繁华的无限追念。 而那些清空疏宕之作,则如慎到主张的"任势"之说,看似随性而为,实则暗含章法。《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便是代表,"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开篇便气象宏大,与密丽之作判若两人。吴文英在这些词中放下了繁复的修辞,转而以疏朗的笔调勾勒山水,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感慨。这种风格变化让我想起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意境。词人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最广阔的天地。 最耐人寻味的是介于密丽与清空之间的作品,它们如同申不害的"术",在显与隐之间取得微妙平衡。《风入松》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样的句子,既有密丽派的精工,又有清空派的自然,在节制中见深情,在含蓄中显力度。这类作品往往最见功力,也最能体现吴文英词学的精髓——他不是不能直抒胸臆,而是选择用更曲折的方式表达更深沉的情感。我记得第一次读到"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吴文英的词学世界就像他笔下的西湖烟雨,朦胧中自有分明。三种风格并非割裂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梦窗体"的独特魅力。他的密丽不会让人感到窒息,因为总有疏朗之气透出;他的清空也不会流于浅薄,因为总暗含着难以言说的深沉。这种平衡能力,使他的词作在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每当我重读《梦窗稿》,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层次,就像探索一座永远走不完的迷宫,这或许就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永恒魅力。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4249
"梦窗老人的笔墨,如秋水澄澈,一洗尘俗。"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2084
梦里花落知多少。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05564
有人说现代人写诗太直白,古人写诗很含蓄。我开始翻看宋词,想要理解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我认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但是有些感受,需要慢慢体会,比如吴文英的词。 "词言情",吴文英的词里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他的《梦窗稿》里写了很多梦,写了很多花,写了很多雨。他喜欢用典,喜欢堆砌辞藻。第一遍读的时候完全看不懂,只觉得句子很美。 春天读他写落花的词,夏天读他写夜雨的作品,秋天读他写月亮的片段,冬天读他写雪景的句子。每个季节都能找到对应的情绪。他写词讲究音律,讲究对仗,讲究意境。虽然我不懂这些专业的东西,但是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迷茫。 开始收集他的代表作,《莺啼序》《风入松》《八声甘州》。虽然朋友说他的词太晦涩,我还是坚持读。今天下雨,随手翻开一页。是那首《唐多令》,写离别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简单的一句话,突然就懂了。 词里的世界很模糊,就像下雨天的窗户。难怪他总写梦,写烟,写雾。感觉进入了一个朦胧的世界,找不到出口。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