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湘山野录
湘山野录
文莹

湘山野录

文莹  

笔记。宋释文莹著。三卷。此书作于荆州之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成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北宋前期的一些见闻杂事,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对于当时朝廷的黑暗、官吏的残暴无知,都有所揭露。由于作者是僧人,所以书中也记述了不少鬼神佛道的怪异故事。作者还记述了著名的文学家李煜、徐铉、石介、柳开、王禹偁、魏野、杨亿、寇準、范仲淹、石延年、晏殊、欧阳修、苏舜钦等人的轶文轶事,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三卷,《郡斋读书志》卷三下著录为四卷。今传本皆为三卷,附《续录》一卷。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说库》、《学海类编》、《古书丛刊》、《择是居丛书初集》、《四库全书》等本以及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12081
宋代文笔,孤标高致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43236
文莹笔下的禅意与历史交织,令人沉吟至今。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4910
读《湘山野录》,常觉古人智慧如清泉浸润心田。这部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笔记,虽记录朝野轶事,字里行间却藏着处世真谛。那些看似散漫的轶闻,实则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迷惘与渴望。 书中记载范仲淹夜读的故事最令我动容。贫寒时以粥划为四块充饥,仍不忘读书至三更。这般苦行,非为功名,实是锤炼心志。今人常抱怨环境困厄,却不知逆境正是打磨玉器的砂纸。我每遇挫折,便想起范公映雪读书的身影,顿觉手中困苦都成了可贵的磨刀石。 文莹笔下那些看似随意的对话,往往暗含机锋。记寇准与门客论政一节,三言两语便点破为政要旨:宽严相济如调琴弦。读至此处总忍不住掩卷沉思,现代人处事常走极端,要么苛责过甚,要么放纵无度,何不学古人这中庸智慧?我在职场中实践这般道理,果然渐得同事信重。 最妙的是那些僧侣轶事。某禅师见弟子汲汲于名利,只将茶盏注水至溢而不语。这般无声教诲,比万言说教更直指人心。我常想,当代教育若多些这般禅机,少些机械灌输,或许更能培育出灵动的生命。 夜读此书,总觉千年前的智慧仍在叩击心扉。那些泛黄的纸页间,古人的身影愈发清晰——他们与我们一样经历迷茫,却以更从容的姿态走过生命长途。合上书卷时,窗外的月光正照在案头,恍惚间仿佛听见文莹在说:看罢,人生原不必那般慌张。
2025年07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1482
人生最难熬的时候翻开《湘山野录》,看到那些僧道隐士的故事。他们住在山里,吃野菜,喝泉水,活得简单。我住在城市,每天为工作烦恼,为感情痛苦。他们却说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放下就没事了。我试过放下,但放不下。房租要交,家人要照顾,朋友要维系。书里的人说看透就能解脱,我看不透。我30岁了,还在为升职加薪焦虑,为结婚生子发愁。那些道理我都懂,但做不到。书里写一个和尚在山中坐化,毫无牵挂。我连周末关机一天都做不到,手机响了就要看。也许等我老了,头发白了,才能真正明白这些。现在只能一边痛苦,一边翻这本书。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39186
读《湘山野录》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宋代文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看似琐碎,但都指向同一个道理。人生就像爬山,需要不断向上攀登。 山里的路总是崎岖不平。有些文人遇到挫折就放弃,有些却能坚持到底。这和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很像。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这些都是爬山途中的障碍。关键是要学会调整心态。 书中提到范仲淹的故事。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只能吃冷粥。但他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说明环境不能决定一切。内心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好太多,更应该珍惜机会。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很多文人喜欢在山水间寻找灵感。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大自然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我们整天盯着手机,反而失去了这种能力。偶尔放下手机,去户外走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书里还记载了一些官场故事。有人为升官不择手段,最后身败名裂。有人脚踏实地,反而走得长远。这提醒我们,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做好眼前的事,自然会有回报。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道理是相通的。人生就像爬山,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每一步都很辛苦,但每一步都算数。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宋代文人们留下的不仅是诗词文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向上的心。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支撑。读这本书,就像在和古人对话,能获得很多启发。
2025年07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