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今注
古今注

古今注

崔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晋代博物考据类笔记小说集。3卷。崔豹撰。《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在杂家类著录为3卷,独《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5卷。全书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8篇,分类考释名物制度,间录遐方异物和前朝传闻,历来为考据家、注释家所乐于引用。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嘉定年间刊本,附李焘跋。《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刊印,并附张元济跋,考订此书真伪,可纠正《四库全书总目》的错误。另外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将《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合刊为一册,颇便参考。
更多
书评  · 7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16612
《古今注》这本书在古籍研究领域名气很大,但实际看过之后感觉很失望。这本书号称是古代百科全书,但内容杂乱无章,价值有限。 这本书主要记录各种事物的起源和解释。但内容很零散,分类也不合理。比如把服饰和乐器混在一起说,让人摸不着头脑。每一类下面的条目排列也没有规律,看起来很费劲。 书中很多记载现在看来都不准确。比如关于乐器的部分,很多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是错误的。关于动植物的内容更是充满臆测,缺乏科学依据。这种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很多后来的研究者。 作者的写作态度也有问题。很多地方明显是道听途说就记下来,没有进行核实。有些内容直接照搬前人的错误说法,没有自己的考证。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让这本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最让人不满的是这本书的注释方式。很多地方只有简单几句话,没有深入解释。有些重要内容反而一笔带过,让人看了更加困惑。与其说是"注",不如说是随手记下的零碎笔记。 历代学者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实际上它的学术价值远不如《说文解字》这样的著作。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同类著作太少,而不是它本身有多好。 书中的一些内容确实保留了古代的信息,但需要仔细甄别。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其他更可靠的古籍中找到更好的记载。现代研究者引用这本书时需要格外小心。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9818
翻开崔豹的《古今注》,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怪的疏离感。这位西晋的尚书郎,用看似严谨的考据笔法,将世间万物都装进了名物训诂的标本箱里。可越是细读,越觉得这些考据像极了某种精致的文字游戏——那些对车旗服饰的溯源,对鸟兽草木的考证,表面上是为事物正名,内里却透着一股将鲜活世界强行纳入既定框架的蛮横。 崔豹笔下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对"正统"近乎偏执的迷恋。在解释"华盖"时,他非要追溯到黄帝与蚩尤之战;讲述"曲盖"时,又硬要扯上周公制礼。这种牵强附会的考证方式,让人不禁怀疑:究竟是在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在为既有的权力结构寻找历史依据?每一条注释都像在说:看啊,现在的制度都是有来头的,都是合乎古制的。这种论证方式,与后世"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何其相似。 更令人困惑的是他对日常事物的解释。在"草木篇"里,他执着于区分"萱草"与"忘忧草"的细微差别;在"鸟兽篇"中,又费尽心思考证"精卫"与"冤禽"的称谓流变。这种考据癖好发展到极致,竟让最普通的物件都戴上了道德教化的枷锁。读到"萤火"被解释为"腐草所化"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看似客观的博物志,其实在用另一种方式重复着《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老路——只不过把道德说教藏得更深了。 最吊诡的是崔豹处理民间传说的态度。他记录"牛郎织女"的故事时,非要给七夕乞巧的习俗安个"汉宫旧事"的官方出身;描写"孟姜女哭长城"时,又刻意淡化其中的悲情色彩。这种将民间记忆收编入官方叙事的做法,让我想起后世地方志里那些被"消毒"过的民俗记载。崔豹或许不知道,他这种"正名"的冲动,正在把生动的民间记忆变成干瘪的礼制注脚。 细究起来,整部《古今注》都笼罩在一种认知焦虑中。崔豹似乎迫切地想要给混乱的世界建立秩序,给流动的传说划定边界。但这种秩序建立的方式,却是将多元的认知强行塞进单一的阐释框架。当他言之凿凿地判定某种说法是"正解"、另一种是"讹传"时,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简直像是要把整个文化记忆都关进规训的牢笼。 我常常想,如果崔豹生活在今天,他会如何注释我们这个时代?大概会执着于给"元宇宙"找古籍依据,或者非要证明"直播带货"源自某种古代市集制度吧。这种思维定式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把创新永远禁锢在复古的牢笼里——任何新事物都必须从旧传统中寻得合法性,否则就是"不正""不雅""不合古制"。 《古今注》最悲哀的地方,是它本可以成为一部充满想象力的博物志,最终却变成了一本规训手册。崔豹那些看似渊博的考证,实际上是在用学术的外衣包裹着文化专制的内核。当他用"某俗谓某,误也"这样的句式斩钉截铁地否定民间说法时,那种知识权力的傲慢,至今读来仍让人不寒而栗。 合上书卷,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困惑从何而来。《古今注》呈现的认知困境,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在面临变化时的典型反应——当旧有的解释体系难以容纳新现实时,不是去拓展认知边界,而是更顽固地缩回既定框架。这种思维模式,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考据之学总是比创造之思更受推崇。崔豹不会想到,他那些苦心经营的"正解",在后人眼里反而成了文化基因里最需要被解构的部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1145
这本书很老但有意思。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古今注》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