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学
知书房
止学
王通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止学》这部打着"知止而后有定"旗号的处世哲学,本质上不过是又一套精致的驯化手册。它表面上劝人适可而止,实则处处散发着腐朽的保守气息。那些看似智慧的"知止"箴言,不过是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在既定的框框里做个乖顺的绵羊。这种哲学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把人的进取心包装成贪欲,把变革意识污名化为不知足,用"适可而止"的糖衣裹着一颗让社会停滞不前的毒药。
仔细拆解这套学说就会发现,它处处透着对现有秩序的顶礼膜拜。所谓"势极则反",看似在讲客观规律,实则是在警告人们别去触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那些"物极必反"的说教,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用来吓唬后来者的工具。更可笑的是,它一面鼓吹"知止不殆",一面却对真正的社会不公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的"止学",本质上就是一套维稳哲学,专门用来安抚那些被剥削还不敢反抗的人。
《止学》中那些关于财富的论述尤其虚伪。说什么"利大伤身",看似关心人的健康,实则是在为财富分配不均开脱。它故意混淆"贪得无厌"与"追求公平"的界限,让底层人民误以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正当诉求也是不知节制。这种论调最得既得利益者的欢心,因为它把贫富差距合理化,让穷人安于贫困,让富人安心享乐。所谓"知足常乐",不过是让被剥削者学会在苦难中自得其乐的精神鸦片。
在权力观上,《止学》更是赤裸裸地为专制统治背书。那些"权高坠速"的恐吓,那些"势去人欺"的警告,都在暗示人们不要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它把权力更替的自然规律扭曲成道德训诫,让野心家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压改革者。最荒谬的是,它一面告诫掌权者要"知止",一面又教导普通人要"安分",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其维护现有等级秩序的本来面目。
《止学》的人际关系学说是最令人作呕的部分。它教导人们要"止言"、"止争"、"止怨",看似在倡导和谐,实则是要扼杀一切不同声音。在这种哲学指导下,正当的利益诉求成了"不知止",合理的社会批判成了"不懂止"。它用"和为贵"的道德大棒打压一切变革的声音,让社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和谐"假象。这种哲学培养出的不是智者,而是逆来顺受的顺民。
这套学说最阴险之处在于它的伪善。它表面上推崇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那些"过犹不及"的说教,看似公允,却总是站在维护现状的立场上。当改革者要求改变不公制度时,它跳出来说"太激进";当保守派阻挠进步时,它又默不作声。这种选择性的"中庸",不过是统治术的精致包装。
《止学》对创新的态度尤其有害。它把突破现状视为"不知止",把挑战权威看作"不安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社会怎么可能进步?人类文明史上每一次重大突破,不都是因为有人"不知止"吗?如果哥白尼"知止",就不会提出日心说;如果孙中山"知止",就不会推翻帝制。历史证明,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那些"不知止"的人。
可笑的是,《止学》自己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它劝人"知止",却从不说这套学说本身也该"知止"。当它要求其他思想学说都该适可而止时,自己却在无休止地扩张影响力。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其维护话语霸权的真实目的。它根本不是要人真正地"知止",而是要人们停止思考、停止质疑、停止进步。
这套学说在当代的危害尤其明显。当社会需要变革时,它跳出来说"知止";当体制需要改革时,它又鼓吹"适可而止"。它的全部智慧就在于教导人们如何在腐朽的框架里做个聪明的苟活者。这种哲学培养不出改变世界的伟人,只能批量生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信奉"止学"的民族,注定会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落伍。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知止"的教诲,而是源于"不知足"的探索。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对"止学"的最好反驳。今天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教人如何"止"的哲学,而是鼓励人们勇敢突破的思想。《止学》这类思想遗产,早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有时候觉得生活很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看了《止学》这本书,觉得很多话都说到心坎里去了。它告诉我们,人在迷茫的时候要学会停下来,而不是一直往前冲。
书里说,聪明过头反而不好。我以前总是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拼命想表现自己。现在明白太聪明会招来麻烦,有时候装傻反而更安全。这让我有点困惑,到底该表现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关于说话,这本书的观点也很特别。它说能说会道的人容易吃亏。我一直在练习怎么说话更好听,现在却被告知话多不是好事。这让我很矛盾,到底要不要继续练习口才?
书里提到钱财的时候说,贪财的人最后会倒霉。但是现实生活里没钱寸步难行,这个度该怎么把握?我经常为了赚钱很拼命,现在却被告知不能太看重钱。
让我最困惑的是关于权力的部分。书上说争权夺利会带来灾祸,可是社会现实就是要有权力才能办成事。这种矛盾该怎么解决?
书里还说到,做事情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我以前总以为坚持就是胜利,现在才知道有时候放弃才是对的。可是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呢?
关于帮助别人,书上说不能帮太多。我以前觉得帮助别人越多越好,现在被提醒说帮助过度可能会害了对方。这让我很困扰,到底该怎么把握帮助的尺度?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止"。可是这个"止"到底该怎么运用?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停下?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生活确实需要智慧,可是这种智慧该怎么获得?书里说了很多道理,但具体到每件事上,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隋朝大儒王通在写下《止学》时,可能以为自己在传授处世智慧。这部标榜"知止"的典籍,实际上充斥着令人窒息的保守思想。书中把"止"包装成最高美德,本质上是在给思想套上枷锁。
王通提出的"止欲"理论,是典型的精神阉割。他把人的正常欲望看作洪水猛兽,要求人们像修剪盆景一样压制本性。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后来理学的极端禁欲主义。
书中宣扬的"止语"更显虚伪。表面看是教人谨言慎行,实际是禁止独立思考。在"止语"的幌子下,异议者被消音,不同意见被抹杀。这种思想为封建统治提供了完美借口。
最可笑的是"止争"学说。王通把必要的竞争也妖魔化,鼓吹无原则退让。这种理论培养出的不是君子,而是懦夫。历史证明,正是这类思想让中国社会陷入长期停滞。
这些教条被包装成智慧流传至今,依然在毒害现代人。很多职场人把"止学"当成功学,结果变成逆来顺受的绵羊。父母用"知止"教育孩子,培养出毫无主见的下一代。
谈及处世智慧,总让人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上善若水",这些闪烁在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智慧结晶,构成了我对中国处世哲学的粗浅认知。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普通人,我常常困惑于如何在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之间寻找平衡。《止学》这部冷门的古典智慧,恰如一道清泉,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给予我独特的启发。
王通在《止学》中提出的"知止"概念,初看似乎与当代崇尚进取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我们习惯于被教导要不断突破、永不止步,却很少思考何时该停下脚步。记得刚入职场时,我像所有新人一样拼命表现,熬夜加班只为证明自己,直到健康亮起红灯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想起书中"势极无让者危,功高不降者亡"的警示,现代人追逐成功的狂热,何尝不是另一种不知止的体现?
但《止学》最打动我的,是其对"止"的辩证思考。它并非简单地提倡不作为,而是强调"知止而后有定"的深层智慧。就像书中"利无尽处,命有尽时"的箴言,让我联想到身边那些为追逐利益耗尽生命的案例。我的前上司,一个工作狂人,去年突发心梗离世时,办公桌上还堆着未完成的企划案。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不正印证了"求无止境,反失其本"的古老智慧吗?
有趣的是,《止学》对人际关系的见解尤为精妙。"众见其利者,非利也"这句话,让我反思社交媒体时代的人设经营。朋友圈里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形象,真的代表幸福吗?我认识的一位网红,粉丝数十万却深陷抑郁,因为他永远活在精心设计的人设里。这让我想起书中"众慕之名,不可趋也"的告诫,在这个人人追求流量的时代显得格外警醒。
不过,作为现代读者,我也对《止学》的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比如"怨在不舍小过"的处世之道,在强调责任担当的今天可能略显消极。我曾因坚持原则举报公司的不当操作,虽遭遇短暂困境,但最终推动了制度改善。这种经历让我思考:完全的"止"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境?或许正如书中所言"智者不惑其时",真正的智慧在于审时度势的平衡。
最令我着迷的是《止学》对欲望的剖析。"欲无止也,其心堪制"的见解,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尤为珍贵。去年搬家时,我震惊于自己囤积的大量无用物品,这促使我开始实践极简生活。这种对物质欲望的节制,不仅减轻了经济压力,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心灵自由。这让我联想到书中"俭为德之共"的智慧,古人早已参透的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在重读《止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其核心并非教人退缩,而是提供一种更为深邃的生活哲学。就像书中"止之为道,道德之基"所启示的,在这个崇尚"更多更快更好"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何时按下暂停键。每次当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都会想起"劳而不息,殆也"的提醒,这帮助我在疯狂加班文化中守住自己的节奏。
这部古老的智慧典籍,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真谛。它不像成功学那样提供速成法则,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轻声提醒我们:有时前进需要勇气,但懂得适时止步更需要智慧。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世界里,《止学》给予我的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一面观照内心的明镜。每当面临选择时,那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会浮现在脑海,指引我在浮躁中保持清醒。这或许就是古典智慧的魅力——历经千年,依然能照亮现代人的迷途。
古人讲求止于至善,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今人读《止学》,却往往曲解其意,以为教人遇事退缩,明哲保身。我看这本书时,发现很多说法都太过理想化。比如书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你知足了,别人可不会知足。你不争不抢,机会就被人抢走了。
书里还讲"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意思是聪明人懂得适可而止。可我看到的是,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哪个不是拼命往上爬?反倒是那些老实巴交、懂得"知止"的人,最后都成了垫脚石。现在的职场,你不争不抢,就等着被淘汰吧。
更让我想不通的是书中说"止于至善"。这话听起来很高尚,可现实中有几个人能做到?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为利益奔波,为生活挣扎。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至善?那些真正有钱有势的人,有几个是靠"知止"得来的?
书中还强调"止怒",说要控制情绪。可现在的社会,你一味忍让,只会被人当软柿子捏。我看到太多老实人吃亏的例子了。有时候该发火就得发火,该争就得争,否则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
《止学》的道理确实很好听,但放在今天这个现实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那些整天把"知止"挂在嘴边的,有几个是真心的?还不是因为没本事争才这么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越看越觉得这些道理离现实太远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