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经
元经
王通

元经

王通  

隋王通撰,唐薛收续并作传,宋阮逸注。十五卷,七十篇。编年体。书成于隋大业四年(608)。仿《春秋》及《公羊传》、《谷梁传》体例,记自孔子获麟之年至南北朝史事。于诸国皆以列居正统者入于“经”文,余则入于“传”文。为《王氏六经》之一。久佚。今本十卷。前九卷记西晋太熙元年(290)至隋开皇九年(589)史事,题隋王通撰;末卷记隋开皇十年至唐武德元年(618)史事,题唐薛收撰。注文题宋阮逸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并断为阮逸伪作。所记多无可取。自北魏太和以后,记事寥寥,残佚甚多。自平陈以后,则有“经”无“传”。有《汉魏丛书》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14693
读完《元经》最深刻的体会是,这部经典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制度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作者王通在隋末乱世中提出的治国理念,既不同于纯粹的法家思想,也区别于空谈道德的儒家理想主义。他主张"明君制世,必先正法",这种务实态度令人叹服。历史反复证明,当社会仅靠道德说教时,往往催生伪善;而完全依赖严刑峻法,又会扼杀人性。《元经》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健全的制度框架才是道德生长的土壤。当今社会依然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们既需要明确的制度规范,又不能放弃道德教化。王通在千年前就指出,唯有在制度保障下,道德才能真正发挥教化作用。这种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深思。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79272
"《元经》一书,犹如明镜止水,照见古今得失;其言简易而理深,诚为治道之圭臬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65825
有人从《元经》中总结出"明德至善"的修身要义,有人则关注"格物致知"的治学之道。我研读这部经典时,感受到字里行间流动着儒者治世的智慧,如同聆听先贤对治国方略的谆谆教诲。这部集儒学要义于一身的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更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抱负。在文化复兴的今天,《元经》所蕴含的为政智慧与道德准则,仍能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9658
仁义之说,自古有之,而《元经》徒具其表。王通此书,标榜圣贤之道,实则不过是拾人牙慧的拼凑之作。其文辞虽显古朴,然细究之下,尽是迂腐之谈。道统之论,本为治国良方,却被演绎成空洞的说教。书中所谓"天地之大经",不过是些陈词滥调,既无新意,亦无实效。观其论政,如隔靴搔痒;言德,则如画饼充饥。更可笑者,是书中处处以正统自居,却对时弊视而不见。这般著作,竟也被奉为经典,实在令人费解。须知真学问当经世致用,而非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今人读之,但觉其迂阔难行,与当下之世格格不入。若以此书为治国圭臬,只怕要误尽苍生。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94022
从《元经》读来,却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书中讲的那些治国之道,看起来很高深,但仔细想又觉得太过理想化。隋朝那么短命,王通写的这套东西真的有用吗?他说要"以德治国",可隋炀帝的暴政就在眼前,这怎么解释? 想到唐朝后来那么强盛,用的也不是这套理论。王通自己都说"道之不行",那写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我怀疑他只是想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书中那些大道理,放在战乱年代根本没法实行。他一边批评别人,一边又提不出具体办法。 看《元经》里那些君臣对话,感觉都是在说教。想象一下真实的政治斗争,怎么可能这么简单?王通把问题想得太容易了。他说的那些仁义道德,在权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