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书表
知书房
论书表
虞龢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论书表》是南朝虞龢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思考,这位书法理论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将笔墨之道与人生境界巧妙融合。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性的流露,所谓"书为心画",一笔一划间尽显人格气象。这种观点至今读来仍令人怦然心动,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文中对二王书法的品评尤为精彩。虞龢认为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王献之则似"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展现出作者独到的审美眼光。我常想,在那个没有现代印刷技术的年代,古人能通过笔墨将自然万象浓缩于尺素之间,实在令人叹服。而今人习字,往往过分追求形似,却忽略了书法最本质的精神内核,这或许正是我们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
有趣的是,虞龢对书法收藏的记述也颇具深意。他提到"好者宜置几案,朝夕观览",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不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专注与虔诚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却很少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件艺术品的精妙之处。读到这里,不禁让人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丢失了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文中关于书法品鉴的论述尤为精辟。虞龢认为"观书之法,先观气象",这与现代艺术批评强调的"第一印象"不谋而合。但更令人深思的是他随后提出的"次究点画",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欣赏方法,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见微知著"的智慧。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常常在实践中验证这一观点,发现确实能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最打动我的是虞龢对书法创作状态的描述:"神怡务闲"才能"感惠徇知"。这八个字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太需要这种"闲适"的心境了。每当我提笔临帖时,都会想起这句话,提醒自己放慢节奏,让心灵与笔墨真正交融。这种体验,远比机械地描摹字形要珍贵得多。
通观全篇,虞龢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生活气息。他将书法与人品、自然、生活紧密联系,展现出开阔的文化视野。这种将艺术融入生命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读罢掩卷,不禁感叹:真正的艺术理论,就应该这样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既能指导实践又能启迪心灵。在这个意义上,《论书表》不仅是一篇书法论文,更是一剂治愈现代人心灵焦灼的良方。
虞氏论书,理精而意密,非止评骘翰墨,实乃自抒胸襟;其文气畅而辞雅,条分缕析,推究源流,而少拘泥,故论多创,当辅以《书断》《法书要录》以明其旨趣、考其传承,又须兼览孙过庭、张怀瓘、米芾诸家。若无意深究笔法之妙,亦可纵情神采气韵。《论书表》"一字见心,千里面目",非虚语也,观其所述羲之"点画之间皆有意",非独论书,直指艺道通幽之旨,后世莫不宗仰。至若评献之"一笔书",更见虞氏慧眼独具,六朝以后书论,未有出其右者。吾辈览此,岂不为华夏书道之精微而自豪耶?墨池笔冢间,自有千古风流在。
笔墨浮夸,不足为论。
有人说《论书表》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精妙。我却觉得它更多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虞龢花了太多篇幅描述二王书法,但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记录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对研究书法史有用,可读起来像本流水账。最让我困惑的是他对书法的评价标准,一会儿说"天然",一会儿又说"功夫",让人摸不着头脑。作为书法理论著作,它缺乏系统的思考。我怀疑后人把它捧得太高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