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冯梦龙  

《喻世明言》,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可能经过纂修者的加工。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喻世明言》,同作者稍后刊行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95923
市井百态,人情冷暖,话本一卷,世相万千。一部《喻世明言》,半部明代众生相;四十篇故事,道尽人间悲欢。冯梦龙执笔如刀,剖开那繁华表象,露出赤裸裸的人性本相。翻开书页时,仿佛置身于苏州阊门外的茶肆,听那说书人拍案惊奇,看那众生百态在纸墨间鲜活起来。 最令人心惊的莫过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那个抱着百宝箱纵身跃入江中的身影,分明是明代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十娘不是不知世事的深闺女子,她懂得攒下百宝箱为自己留后路,却终究逃不过"情"之一字。李甲负心时,她不是哭求,不是纠缠,而是用最决绝的方式完成了对薄情郎的终极审判。读至此处,不禁想起在苏州博物馆见过的那幅《清明上河图》,画中汴河两岸的繁华,与十娘沉江的冷清,竟形成奇妙的互文。 冯梦龙的笔法实在高明。他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将忠臣义士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把市井商贾的恩怨写得缠绵悱恻。最妙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那个攒了一年银子只为见花魁一面的卖油郎,竟比多少才子书生都懂得真情可贵。读这些故事时,常想起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老茶馆里,听老人们讲古的情形。冯梦龙就像个穿越时空的说书人,把明代市井的烟火气都装进了话本里。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女性的刻画。不同于传统史书的缄默,《喻世明言》里的女性形象格外鲜活。除却杜十娘,还有《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苏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玉奴。这些女子或刚烈,或聪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活出了自己的姿态。这让我想起在徽州古民居看到的那些"女子学堂"遗迹,明代江南女性的觉醒,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早。 书中对商贾的描写也颇耐人寻味。《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丝绸商人,《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的海外贸易,无不折射出明代商品经济勃兴的缩影。读这些篇章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上海博物馆里那幅《南都繁会图》,画中商铺林立的景象,与话本文字互为印证。冯梦龙不愧是苏州人,把江南市井的烟火气写得如此传神。 最触动我的还是书中那些小人物。《滕大尹鬼断家私》里的清官,《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中的能吏,乃至《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义仆。在这些角色身上,能看到明代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坚守。这让我想起在安徽查济古村见过的那些明代民居,斑驳粉墙上"孝悌忠信"的家训,与话本中的价值观遥相呼应。 掩卷沉思,忽觉《喻世明言》不仅是部小说集,更是一幅明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冯梦龙以笔为刀,解剖人性;以墨为镜,映照世相。那些故事里的悲欢离合,至今仍在人间上演。行走在平江路的青石板街上,看着两旁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恍惚间似乎能听见冯梦龙笔下人物的笑语喧哗。文学的力量,大抵如此——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592
文笔精湛,人情透彻,堪为世情小说典范。警世之言历经四百年仍直指人心,尤以《杜十娘》《沈小霞》诸篇最见功力。笔者每读至"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句,辄叹世态炎凉。明代市井百态跃然纸上,比之今人亦相去不远,足见冯氏笔力之老辣。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5431
《喻世明言》中'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道尽世事沧桑,写尽人间百态。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6252
得意时读《喻世明言》,它告诉你“善有善报”。倒霉时读《喻世明言》,它告诉你“恶有恶报”。日子过不下去时,它就说“天无绝人之路”。被人欺负了,它就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些事情听起来都很好,但仔细一想全是废话。 书里那些故事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好人最后一定得好报,坏人最后一定倒大霉。可现实根本不是这样。老实人吃亏的事情多了去了,坏人过得风生水起的也不少。它把世界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得像个骗小孩的童话。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些说教。每篇故事最后都要来段大道理,生怕读者看不懂。这些道理不是“因果报应”就是“善恶有报”,翻来覆去就是这几个字。读多了就觉得烦,觉得作者把读者当傻子。 最可笑的是那些巧合。故事里总是有各种巧得不能再巧的事情。坏人刚好被雷劈死,好人刚好捡到银子。这些情节编得太假了,假到让人想笑。现实生活哪有这么多刚好?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44668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冯梦龙以《喻世明言》四十篇玲珑话本,道尽市井百态与人心幽微,在茶坊酒肆的烟火气中,藏着明代社会最生动的浮世绘。那些精妙的结构与鲜活的人物,如菱花镜般映照出人性的恒常与变易,至今读来犹见众生冷暖、世情跌宕。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