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
黄庭经
魏华存

黄庭经

魏华存  

黄庭经指《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约出于魏晋之际,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主张固守精神,则身形可以长存。《内景经》乃道教上清一脉修习要典,据传为上清仙真降授于南岳魏华存,后来成为宋元内丹家修炼内丹的重要典籍。有学者认为《外景经》则与早期天师道关系密切,较内景早出,而为内景经的源流,也有相反意见主张内景经较为早出。黄庭外、内二经,《外景经》一百九十六句,分为上中下三经或二十四章,《内景经》四百三十七句,分为三十六章,均是规整的七言韵语,各版本异文甚多,句之多少、有无及次序先后,各有不同。是书以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八景诸神二十四真形象与作用,旨在存神内观,固精练气,填满黄庭,久而行之,则五脏生华、色返孩童,最后臻至长生久视之境。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47871
《黄庭经》不愧是道教经典中的瑰宝,魏华存将内丹修炼的奥妙娓娓道来,读来令人神往。这部经书不仅系统阐述了存思守一的修炼方法,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特别欣赏其中"黄庭"与"丹田"相通的理念,将人体视为小宇宙,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在精妙。魏夫人身为女性却能留下如此深邃的修炼典籍,其才情与悟性令人叹服。每每翻阅,都能感受到文字间流淌的灵性,难怪后世奉为养生宝典。
2025年07月2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3739
这本书写得不好。我不喜欢它的内容。
2025年07月2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55845
金经一卷,道藏千年,吐纳之间,黄庭生辉。一部《黄庭经》,半部修真史;一部上清典,半部道教史。茅山道院香火犹存,距金陵城东三十里,而真正承袭魏晋风骨的当属魏夫人手植的古柏——传说这位女真人在树下羽化时,衣袂化作紫霞,经文凝为玉露。在故宫博物院偶遇宋代《黄庭经》绢本,那些朱砂批注如星斗列阵,其中"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一句尤令人神摇,恍惚见葛洪在罗浮山炼丹的紫烟。 翻阅这部被誉为"寿世长生之宝典"的奇书时,忽然想起在武当山紫霄宫观摩道士们晨课的场景。那些吐故纳新的动作,分明暗合《黄庭经》中"呼吸庐间入丹田"的要诀。道教修炼讲究形神俱妙,而这部诞生于西晋的经典,早将人体比作洞天福地——两眉之间是紫霄宫,心脏乃绛宫元府,丹田似昆仑玉京。魏华存以女子之身创此玄奥体系,竟让后世男修皆奉为圭臬,实在令人叹服。 开篇"上有黄庭下关元"便暗藏玄机。黄庭非实指某处,而是精、气、神交融的混沌之境,犹如《周易》所谓"太极"。这让我想起在青城山与老道长论道时,他指着云雾缭绕的丈人峰说:"看山不是山处,方见真山。"魏夫人写经,表面讲存思身神,实则构建了完整的宇宙模型。五脏对应五行,穴位暗合星宿,呼吸应和潮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比西方人体小宇宙学说早了一千多年。 最妙的是那些身神描写。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每个器官都有神名字号,仿佛在人体内另开仙班。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带当风却气定神闲。魏晋人特有的浪漫想象在此发挥到极致,将枯燥的修炼化作与神灵的对话。特别读到"口为玉池太和宫"时,不禁莞尔——现代医学发现唾液含有的酶确有养生功效,古人竟以诗意的直觉触及科学真相。 文中对魏夫人的着墨虽简,却见风骨。这位司徒之女、太保之妻,三十八岁弃家修道,在黄庭观注经授徒。她批注的《黄庭内景经》现存道藏,朱笔如新,字字珠玑。想来当时士族女子多困于闺阁,她却能突破樊笼,与葛洪、许谧等大家论道,实在堪称魏晋风度最佳诠释。后世将她和鲍姑、孙不二并称女丹祖,而唯有她的著作被收入《正统道藏》核心部类。 那些关于呼吸法的记载尤显珍贵。"出日入月呼吸存"分明是胎息术雏形,"三神还精老方壮"暗合三丹田学说。我在终南山拜访隐士时,见他们调息如春蚕吐丝,正是经中所云"绵绵若存"。最震撼的是"仙人道士非有神"这句当头棒喝——修道不是装神弄鬼,而是实实在在的炼精化气。这让我想起某位道长的话:"你们把道教神秘化了,我们不过是在做人体实验。" 丹道术语,存思法门,身神体系,天人哲学。魏华存以锦绣文章写就修真密码,《黄庭经》历千年而不衰,实为乱世烽火中的一颗明珠。当我在三清阁看到明代《黄庭经》雕版时,忽然明白何为"黄庭自有长生术"——那些泛黄的纸页间,分明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2025年07月19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3052
有人从《黄庭经》中悟出"存神炼气"的养生之道,有人却读出了"三丹田"的修炼法门。而我展卷细读,仿佛看见魏华存真人端坐云间,娓娓道来身心调和的奥秘。这部千年前的内丹经典,不仅蕴含着古人探索生命的热忱,更展示了中华文化对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心品读这些文字,总能让我在呼吸吐纳间找到内心的安宁。祖先留下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追寻身心健康的路。
2025年07月1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4037
与《吕氏春秋》那番苦战才过去半年,我又不知死活地捧起了这部《黄庭经》。说来好笑,当初在旧书店发现这本泛黄的道家典籍时,竟被书页间散发的淡淡檀香蛊惑,全然忘记自己连《道德经》都读得磕磕绊绊。果然翻开没几页就遭了报应——那些"泥丸九真""黄庭三宫"的术语像天书符咒般在眼前打转,倒真应了扉页上"玄之又玄"的批注。 魏华存这位东晋女道士着实是个妙人。在那个女子连名字都难留青史的时代,她不仅以《黄庭经》开内丹修炼之先河,更将存思术编成朗朗上口的七言韵文。我总想象她执笔时的模样:青灯黄卷间,道袍广袖蘸着朱砂,把人体比作洞天福地的奇思妙想如云霞流淌。这般瑰丽的想象力,比起后世那些板着脸讲"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倒更接近庄周梦蝶的真趣。 最初被那些"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的句子唬住,以为又要啃什么艰深理论。没想到细读下来,竟像在拆解一份古老的养生说明书。书中将五脏六腑比作神明居所,肺是皓华宫,肝为含明殿,连唾液都成了能灌溉丹田的玉液琼浆。这种将生理机能诗意化的表达,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熬中药时念叨的"心火要降,肾水要升"。原来最玄妙的修炼法门,不过是对身体最朴素的关照。 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内景"的修炼法。不必炼丹服饵,只需静坐观想体内诸神——这法子简直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某个加班到凌晨的雨夜,我试着按经中所说存想"紫烟冠脑"的景象,竟真在眉间捉住一丝清凉。这才惊觉古人所谓"神不外驰",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注意力涣散时代最稀缺的能力。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消息提示,倒成了检验"收视返听"功夫的最佳标尺。 不过要说全书精髓,还在那句"仙人道士非有神"。魏夫人早把修道的神秘面纱扯了下来,明明白白告诉你成仙不必求外,只需将散乱的精气神收回腔子里。这种务实精神在今日看来尤为可贵。朋友圈里那些"三天打通任督二脉"的培训班,比起《黄庭经》里"积精累气如持盈"的踏实功夫,倒更像是走火入魔的旁门左道。 当然也有读得云里雾里的段落。那些"三关之中精气深"的术语,活像道家版的摩斯密码。直到某天在公园看见打太极的老人,才突然明白"尾闾中正神贯顶"说的原是脊柱的端正。这种顿悟的快乐,就像偶然拼对了一块尘封多年的拼图。难怪古人说"得诀归来好看书",原来某些文字真需要生活来解码。 特别想说说书中对女性的态度。在"男不养精,女不练形"的古代,魏华存敢写"女子炼形化气"的篇章,不啻为一场静默的革命。她把月事称为"赤龙",将乳房喻为"华池",这种对身体坦然而诗意的描述,比当代那些物化女性的广告不知高明多少。某个清晨对镜梳头时,忽然觉得发丝间游动的不是岁月痕迹,而是"太乙玄珠"的光泽——你看,好的文字真能让人与自己和解。 现在这本《黄庭经》就躺在我的床头,书脊已有些松动。睡前翻几页成了新习惯,倒不为求什么长生久视,只是贪恋那种与古人神交的趣味。有时读到"宅中有士常衣绛"这样的句子,会忍不住笑出声——原来东晋的养生达人也在玩"穿红色内衣旺运势"的梗。这种跨越千年的会心一笑,或许就是经典最动人的地方。 合上书页时,檀香早已散尽,但那些关于"黄庭""明堂"的想象仍在脑海流转。突然懂了为何古人把读书叫"煮书",这些文字真要放在生活里慢慢熬,才能尝出真滋味。隔壁装修的电钻声刺耳传来,我摸着书中"耳神空闲字幽田"的句子,第一次觉得噪音也可以是修炼的助缘。看来读道经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在钢筋森林里,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洞天福地"。
2025年07月1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