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
反经
赵蕤

反经

赵蕤  

《反经》原名《长短经》,《长短要术》由唐代赵蕤著,有是非、得失、长短、优劣的意思。这是一部智谋奇书,因为主要讲帝王权谋、有资于治国之道。本书所讲帝王之道可分为“为政”、“王霸”和“治兵”三大部分。“为政”包括《文上》、《文中》、《文下》前三卷,主要讲帝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手段:如卷首《大体》篇即提出“天子拱己而正”的帝王为政之术,围绕这个问题,下文的《任长》、《品目》、《量才》、《知人》、《察相》、《论士》六篇都是从人才问题展开,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得人则兴,失士则崩”,故帝王应掌握如何了解、鉴别、争取、使用人才。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长短经〉提要》说:“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94776
盛世浮华,权谋暗涌,长安城头的月色总带着几分诡谲。赵蕤的《反经》像一面铜镜,照见的不是圣贤书里的冠冕堂皇,而是那些藏在奏章竹简褶皱里的机锋。读罢掩卷,竟不知该赞叹其洞明,还是该畏惧其锐利——这世间道理,原是可以正着说,反着解,再倒过来用的。 初读《任长》篇时,恍惚以为在听老吏断狱。管仲贪财怕死,偏能九合诸侯;陈平盗嫂受贿,终成安汉谋主。所谓"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倒像是给庸人看的幌子。赵蕤笔下那些有瑕疵的能臣,像极了今日会议室里西装革履的人物,他们提案时的慷慨陈词,与酒局上交换的眼神,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治世之道?窗外霓虹闪烁,忽然觉得千年前的月光与此刻的LED广告牌,照着相似的世情。 最令人脊背发凉的莫过于《是非》篇。商鞅变法时渭水畔的血腥,与王安石改革时青苗法的争议,在书页间重叠成相似的纹路。赵蕤把"是"与"非"像铜钱般在掌心反复摩挲,露出意味深长的笑。他说商君"刻薄寡恩",却又承认"秦人以强";评介甫"躁迫强戾",却暗指其新法"有足称者"。这让我想起某位退休官员的感慨:"改革者的墓碑上,总要同时刻着颂词和咒骂。" 《反经》里藏着太多这样的双重镜像。赵蕤论及李斯与韩非的师生恩怨时,笔锋突然转向"术"与"势"的辩证。他说韩非死得其所,因其"不知持术以御势";说李斯不得善终,是"徒知术而不知变"。这些冷冰冰的评断,在某个加班的深夜读来格外刺目。电脑屏幕映着未完成的PPT,忽然觉得那些组织架构图里的箭头,何尝不是另一种"术"与"势"的纠缠? 最困惑的莫过于《适变》篇末那句"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赵蕤将历史比作永不停歇的织机,王道霸道不过是交替使用的经纬。这种冷酷的循环史观,让读惯了"螺旋式上升"教条的我如鲠在喉。当他在《霸图》里把齐桓晋文的功业拆解成利益计算时,书页间飘出的不是竹简的清香,倒像是现代董事会纪要的油墨味。 这部成书于开元盛世的奇书,表面在说春秋战国,字缝里却映着作者对当代的忧虑。赵蕤像站在朱雀大街的阴影里,看着霓裳羽衣的队列走过,却数着队伍里有多少人靴底沾着血渍。如今重读《反经》,那些关于"权变""时宜"的论述,在职场邮件与政务公告中竟能找到诡异的回声。或许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书中揭露的权谋本质,而是我们早已对这些规则心照不宣的默契。 合上书时,窗外的长安早已换了人间。但写字楼玻璃幕墙上折射的光斑,与当年大明宫金銮殿的日影,似乎照着同样的生存法则。赵蕤的困惑穿越千年而来:当所有人都精通"反经"之道时,究竟还有没有所谓的"正途"?书架上的《反经》静静立着,像一面不敢轻易照看的镜子。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9557
这书太牛了!真正的大智慧!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5949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5265
翻来覆去讲些大道理,烦不烦啊?看着就累。
2025年08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2032
蜀道巍巍,剑阁峥嵘,大唐的月光洒在赵蕤的竹简上,映出纵横家的锋芒。《反经》如一把淬火的古剑,在盛世的表象下,剖开权谋的肌理。那些被经学正统束之高阁的霸术谋略,在他笔下化作流淌的墨痕——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对历史褶皱的深刻凝视。 当长安城的士子们仍在背诵"克己复礼"时,赵蕤已在巴蜀的云雾间拆解权力的榫卯。他将六百余载兴衰装入九卷竹简,如同庖丁解牛般精准:君道篇揭示庙堂平衡的微妙,臣行篇剖析幕僚生存的智慧,权议篇则直指决策背后的暗流涌动。那些被《贞观政要》粉饰的帝王心术,在此处显露出青灰色的本质。读至"时宜"篇中"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的论断,忽然惊觉这比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早了八个世纪。 书中藏着令人战栗的清醒。在"正论"与"反论"的镜像结构中,赵蕤构建起独特的认知迷宫。他写齐桓公"任仇而霸",写汉高祖"封怨而王",将道德悬置后显露的,是政治运作的原始齿轮。特别在"霸图"篇中,那些被儒家史官刻意模糊的阴谋阳谋,都被还原成冷峻的博弈模型。这种双重叙事的手法,恰似在青铜鼎的礼器纹饰下,暴露出冶铸时的灼热裂痕。 当代读者常困惑于其中的矛盾性——既推崇管仲"不羞小节"的实用主义,又强调"德者才之帅"的终极价值。这恰是赵蕤最深刻的思辨:他像解剖战国的连横合纵般,将道德与功业剥离成可计算的变量。当读到"故有权不可尽行,势不可尽用"的警示时,忽然明白这并非权谋手册,而是给权力套上的理性缰绳。 如今重抚这本"非典型"典籍,仍能感受到思想的震颤。赵蕤像一位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观察者,用冷冽的笔触记录下所有可能性的分支。那些关于政权更迭的沙盘推演,关于人才进退的量化分析,在区块链时代依然闪烁着预言式的光芒。当我们在现代管理的迷宫中徘徊时,或许该听听这位唐代隐士的提醒:所有经世之道,终究要回到对人性明暗的诚实认知。
2025年08月0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