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坡志林
知书房
东坡志林
苏轼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一盏茶,一卷书,东坡居士的笔墨就这么闲闲地铺展开来。读《东坡志林》不必正襟危坐,就像听老友围炉夜话,时而拍案叫绝,时而会心一笑。那些零星的感悟、游记、轶事,在黄州烟雨里浸润了千年,竟比许多鸿篇巨制更见真性情。
苏子的文字有种特别的魔力,能把最平常的琐事写出神仙境界。记游松江见月,不说如何皎洁,偏写"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醉眼朦胧里,连桥下鱼群跃水都疑是"蛟人织绡"。这般天真的想象,倒比刻意雕琢的写景更让人心驰神往。读着读着,窗外的月亮也平添三分灵气,仿佛东坡正隔着千年向你眨眼睛。
最妙的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生活哲学。记承天寺夜游,明明被贬黄州,却与友人踏月寻僧,最后"相与步于中庭",看"庭下如积水空明"。这般处境还能写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把失意活成了诗意。今日我们困在钢筋森林里抱怨忙碌,倒该学学东坡的豁达——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我们总忘了做个"闲人"。
随手翻到《记游松江》那篇,说他见渔人"夜则归休于舟中",居然羡慕人家"起居饮食,与麋鹿同群"。这哪里是写渔夫?分明是写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后来读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突然怔住。现代人总在追逐诗和远方,可东坡早告诉我们,当下即是归处。这种通透,像极了冬日午后突然照进窗棂的阳光,暖得让人眼眶发热。
那些看似散漫的笔记里,藏着宋人最鲜活的生活图景。记岭南食蚝,洋洋洒洒写如何撬壳取肉,末了还要调侃"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苦中作乐的本事,今人怕是学不来。但见他写惠州荔枝"日啖三百颗",又忍不住会心一笑——原来大文豪也是个馋嘴老饕,顿时觉得纸上的墨迹都沾着甜香。
夜读至《记游白水岩》,见东坡五十多岁还"解衣盘礴",裸身晒日光浴,自称"野人"。这般率性,倒比当下刻意摆拍的网红们可爱万分。忽然明白为何都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他的文字就像陈年花雕,初尝平和,后劲绵长。那些看似随性的笔墨间,分明流淌着对生命最深的眷恋。
合上书卷,发现东坡的智慧全在"不经意"三字。不刻意说理,却在谈吃茶时道出"茶欲其白,墨欲其黑"的辩证;不苦心劝世,却用"着时自有迷时人"点破执念。这般举重若轻的功夫,恰似他煮的"东坡肉",文火慢炖中,肥腻都化作了醇厚。
雨打屋檐的夜里重读《记雪》,看他写"黄州菊花盛开时,月色如昼",忽然觉得千年光阴不过弹指。此刻书页沙沙,恍若听见那夜承天寺的积雪正簌簌落下。东坡的志林从来不是高头讲章,倒像老友留在案头的便笺,不经意间,就照亮了某个寻常的黄昏。
一言之味,尽得风流。
奇书,生活之精华。东坡随手记下的东西,却处处见真章。吃饭能看,喝茶也能看。早上看提神,晚上看助眠。当官要看,隐居也要看。得意时读来亲切,失意时读来解忧。比什么鸡汤都有用,比什么大道理都实在。里面有人情,有智慧,还有烟火气。看一遍不够,看十遍不腻。枕边不可少,行囊不可缺。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苏轼的为人从这本书就能看出来。
读完《东坡志林》觉得苏轼真是个有趣的人。他写的东西很简单,但道理很深。他记录的都是日常小事,但总能看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喜欢喝酒,但不会喝醉。他喜欢交朋友,但不强求。他当官不顺,但从不抱怨。
他的文章没有大道理,但让人觉得很舒服。他写吃饭、写睡觉、写下雨,这些小事被他写得很有意思。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不慌张,碰到好事不得意。他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快乐。
现在的人总说压力大,其实看看苏轼的文章就知道怎么活了。他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痛苦的事情看淡。他的智慧不是教条,而是从生活中来的。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用。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