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东坡志林
东坡志林

东坡志林

苏轼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东坡志林》由宋代 苏轼 所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更多
书评  · 8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93545
翻开《东坡志林》的泛黄纸页,扑面而来的不是预想中的文豪气派,倒像是撞见了一位絮絮叨叨的邻家老叟。这位北宋顶流大V的"微博合集",打着笔记文学的旗号,记录的不过是些鸡零狗碎的日常见闻。说好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呢?怎么满本尽是"今日食鱼甚美""昨夜蚊虫扰眠"之类的流水账? 慢着性子往下读,渐渐咂摸出些古怪。东坡先生笔下的岭南荔枝,红绡脱壳白玉般的果肉,写得让人口舌生津。可转念一想,这哪是写荔枝,分明是写被贬谪的满腹牢骚。文人就是文人,连发个朋友圈都要用典,吃个水果都能吃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政治隐喻。这种弯弯绕绕的书写方式,倒像是给文字打了层厚厚的马赛克,非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背后的真意。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神神鬼鬼的记载。一代文豪,居然郑重其事地写下"鬼夜诵经"的见闻,还详细描述鬼魂的衣着相貌。这要放在今天,怕是要被科学青年们群嘲到退网。可转念一想,或许这正是古人的可爱之处?他们诚实地记录着那个蒙昧时代的集体幻觉,反倒比现代人硬凹的理性人设更显真实。只是苦了我们这些后世读者,要在荒诞不经的文字里打捞思想的碎金。 那些被历代文人吹捧的"禅机妙语",读来更像老年干部的朋友圈鸡汤。"庐山烟雨浙江潮",看似玄妙,细想不过是把"看山还是山"的烂梗换了包装。东坡居士在黄州城东垦荒时悟出的人生哲理,与如今网红民宿主鼓吹的"归隐田园",骨子里都是对现实困境的精致逃避。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说到底不过是仕途失意后的精神胜利法。 但夜深人静时重读那些酿酒方子,忽然品出别样滋味。当苏轼详细记录蜜酒发酵的火候,固执地试验五十次仍不成功时,那个在文字里永远潇洒的形象突然血肉丰满起来。这种近乎偏执的生活热情,或许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比起故作高深的议论,这些失败记录反而闪耀着动人的诚实。就像他自嘲"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这种直面欲望的坦率,比如今朋友圈的精致人设可爱得多。 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看似随意的历史评点。当东坡以八卦小报记者的笔调描写唐代名相,把庙堂风云写成坊间闲谈时,突然理解了何为"以史为鉴"。原来真正的醒世恒言,就藏在这些插科打诨的段子里。只是当代读者早已习惯被干货投喂,谁还有耐心从戏谑中打捞真知? 合上书卷,窗外已是电子屏的蓝光时代。忽然觉得东坡式的碎片化写作,竟与当下短视频时代的表达暗通款曲。区别只在于古人用典故作高深,今人用梗假装亲民。这种跨越千年的表达焦虑,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真的比古人进步了吗?那些被供奉在文学神坛上的文字,剥去时光镀金层后,或许不过是一个话痨文人的朋友圈精选。但偏偏是这些不够"文学"的边角料,反而让那个被神化的苏轼,从故纸堆里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带着一身人间烟火气。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7860
人生无常,此心安处。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东坡志林》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