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道德经
道德经
李耳

道德经

李耳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42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8542
上古之人修道,重在体悟自然,顺应天道,无为而治。今人学道,重在追逐名利,贪图享乐,汲汲营营。古之智者追求与道合一,如老子骑青牛出关,看破红尘,留下五千真言。今人读《道德经》,只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实则内心充满算计。 《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警示为政者不可过度干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直指执政为民的本质。这些智慧对于当今社会的治理者而言,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书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教诲尤为精辟。"上善若水"的境界,教导人们要具备水的柔韧与包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告诫,提醒世人要懂得节制。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却是历经沧桑不变的真理。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人们争名逐利,尔虞我诈,早已背离了"见素抱朴"的本真。很多人满口道德,实则唯利是图。这种表里不一的虚伪作风,正是老子所批判的"大道废,有仁义"的乱象。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470
古之圣贤著书立说,意在明道济世,如老子作《道德经》,本为阐发天地至理,指引世人返璞归真。今人读之,却多曲解其义,或用作权谋之术,或奉为成功学宝典,实在可叹。老子言"无为",今人却解作躺平摆烂;老子言"不争",今人却当作逃避竞争的借口。一部五千言的天人之作,竟被解说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观今日社会,道德沦丧,伪善横行,正应此言。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辈,背地里蝇营狗苟;那些标榜清静无为之人,实则汲汲营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今人却争相炫富斗奢;老子提倡"知足常乐",今人却永不知足。一部《道德经》,竟成了某些人装点门面的装饰品,实在可悲。 尤可笑者,今之商贾竟将《道德经》奉为经商宝典。老子明明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们却用来教导如何囤积居奇;老子主张"少私寡欲",他们却用来包装贪婪本性。更有人将"柔弱胜刚强"曲解为以退为进的权谋,将"大器晚成"歪曲为拖延的借口。如此解读,岂非南辕北辙? 当今之世,浮躁喧嚣,人人争当"智者",实则离道日远。老子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这般超然境界,今人能有几人领会?那些终日把《道德经》挂在嘴边的人,有几个真正践行"致虚极,守静笃"? 读《道德经》者众,懂《道德经》者寡。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却被今人糟蹋得不成样子。若不能领会其真义,不如不读。与其做表面功夫,不如实实在在修养心性。否则,纵使倒背如流,也不过是又一个"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明证罢了。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9687
迷茫时读《道德经》,它指引你:"道可道,非常道";困惑时读《道德经》,它启示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浮躁焦虑时,它安抚你:"致虚极,守静笃";争强好胜时,它提醒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遭遇挫折时,它宽慰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更不用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大国若烹小鲜"……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智慧的回应。 这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至今仍在滋养着现代人的心灵。每当我翻开那些简朴的文字,总会被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所震撼。老子用最精炼的语言,道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像水一样柔韧;最高的智慧不是机关算尽,而是回归质朴本真。 《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解决个人困惑,还是思考社会治理,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把握恒常的规律。读《道德经》,你会惊叹于我们祖先的智慧如此超前,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参透了现代人仍在苦苦追寻的人生真谛。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93927
古之圣贤著书立说,意在济世利民,如《道德经》者,原本为治国安邦之大道。而今人读之,却多沦为玄谈空论,附庸风雅之辈更是将其奉为圭臬,实则不过是装点门面的幌子。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今人却偏要将其玄之又玄,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其高明。这种故弄玄虚之风,与老子本意相去何止万里? 今观《道德经》,处处可见"无为"二字。然则今人解读,不是流于消极避世,就是曲解为权谋之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竟被某些人理解为官场上的韬光养晦,待价而沽。这般解读,岂非与老子"见素抱朴"之旨背道而驰?更可笑者,有人将《道德经》与企业管理生硬嫁接,美其名曰"东方管理学",实则不过是商业包装下的文化消费。 老子言"上善若水",而今人却只记得"柔弱胜刚强",将其曲解为处世圆滑的借口。殊不知老子强调的是水之德性,利万物而不争。今人读经,往往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这般读法,与市井小贩叫卖何异?尤为可叹者,是那些将《道德经》神秘化、宗教化的倾向,动辄言"修道""炼丹",全然不顾老子"绝圣弃智"的告诫。 当今之世,《道德经》沦为文化装饰品者有之,成为心灵鸡汤者有之,被歪曲为厚黑学者有之。真正能领会其"道法自然"精髓者,百无一二。老子若在世,见此情景,不知当作何感想?或许只会淡然一笑,道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罢。读书至此,不禁感慨: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因其被误解的宿命从未改变。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