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论
知书房
典论
曹丕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93
发表书评
首开文学批评,丕之功不可没。
读完《典论》最震撼的,是曹丕对文学本质的前瞻性洞察。这位魏文帝在1800年前就清晰地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将文学创作提升到与治国理政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敏锐地捕捉到文学作品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认知放在当时重武功轻文治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不过现实往往比理想残酷,曹丕本人作为统治者的文学实践,与其理论主张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他主张文学的独立性,却又在《典论·论文》中流露出明显的文人相轻倾向,这种矛盾恰恰印证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曹丕的文学观存在局限性,但他对文学价值的肯定,确实为后世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从建安文学到唐宋古文运动,都能看到《典论》文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从《典论》中读到,随着阅历增加,越来越明白其中的道理。人总是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但曹丕写得很实在,讲的就是实际做事的方法。他在当皇帝前写这些,说明他很早就开始思考怎么治理国家。
看到书中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确实曹丕在这方面很有见解。作为帝王,他能把文学和政治结合得这么好,实在难得。文人的地位在他这里得到提高,这对整个魏国都有好处。
这些内容不只是对帝王有用,普通人也能学到东西。比如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怎么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曹丕写得很直接,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具体可行的方法。
盛衰之理,自成一格。
有人读曹丕《典论》,看到的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壮志豪情。有人读到"文人相轻"时却会心一笑,想起当代文坛的种种趣事。而当我翻开这部作品,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魏文帝对坐清谈,看他一边品茶一边娓娓道来他对文学的理解。这部诞生于乱世的文论经典,既有君临天下的气度,又饱含文人的细腻情怀。在当下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更需要我们静心品味这样真诚的文学思考,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字力量。
查看更多书评